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歌剧《咏别》的文化审美价值判断

发布时间:2018-01-25 13:10

  本文关键词: 歌剧《咏别》 悲剧 接受美学 诗学 酒神精神 审美价值 出处:《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姚斯的接受美学和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视角,分析了现代歌剧《咏别》创作的文化审美价值。认为这部歌剧最大的审美看点在于气势宏大的交响化歌剧音乐,其深刻之处在于用悲剧的形式揭示出了一个一直躲藏在社会暗处的人性问题。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ao's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Aristotle's trag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aesthetic valu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opera, and thinks that the greatest aesthetic interest of this opera lies in the grand symphonic opera music. Its profound point is that it reveals a human nature problem hiding in the dark of society in the form of tragedy.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艺术系;
【分类号】:J617.2
【正文快照】: 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歌剧是10月30日和31日在北京国际音乐闭幕式压轴上演,,由叶小纲作曲的原创歌剧《咏别》。这部被媒体认为“采用西洋大歌剧的技法,深入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大胆尝试”,具有“梨园风韵,中国情致”的中国原创歌剧究竟成色几何?恐怕还要等待历史的评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正兵;;接受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启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咏吟;亚里士多德与西方诗学解释学的创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朱裔文;;歌剧《咏别》的文化审美价值判断[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3 郭岑;;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J];语文学刊;2008年08期

4 王雪红;空白的空间诗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吴晓;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J];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6 崔嵬;;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解读悲剧的“诗”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秦彩云;;庄严与崇高——试论古希腊悲剧的主导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刘月新;中西接受理论对话的新成果——读邓新华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接受诗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张莉明;;亚里斯多德的和谐文论[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前程;;宋江——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杜志卿;;解读维奥莉特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雷柏松 张瑞玲 新华社记者 陈勇;钻石岛上的踩踏悲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白开心;DX9带来的悲剧[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4 段克仁;悲剧带给我们的反思[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曹大良;仲永悲剧之再感悟[N];人民公安报;2000年

6 朱安平;性无知酿下悲剧[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主任医师 王有国;暴力家教悲剧多[N];大众卫生报;2000年

8 文化学者 吴嘉杰;谁是邱全得悲剧的真凶?[N];东莞日报;2010年

9 韩韫超;“鬼节”不生娃的悲剧令人心痛[N];工人日报;2011年

10 曹林;悲剧背后的肝炎歧视成本[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石霓;观念与悲剧[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9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维民;悲剧的人性史诗:善与美的困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5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2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462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