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乐创作的影响
本文选题:近代音乐思潮 切入点:近代音乐家 出处:《音乐探索》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陈田鹤是"西体中用"思潮中的探索者之一,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成绩斐然。文章通过对陈田鹤创作历史发展、作品题材体裁、技法形态等角度的分析,剖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Abstract]:Chen Tianhe is one of the explorers i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Western style and use",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rtistic song cre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culture on its cre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俗乐史”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C760068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鹏海;永远的黄自——纪念黄自先生百年诞辰(1904-2004)[J];福建艺术;2005年01期
2 张平;;中国歌剧发展之脉络(上)[J];黄河之声;1995年01期
3 常罡;论陈田鹤及其歌曲创作[J];音乐研究;1985年01期
4 廖辅叔;追怀田鹤[J];人民音乐;1981年09期
5 龙姝帆;;音乐的诗 诗的音乐——浅谈陈田鹤艺术歌曲的诗性[J];音乐探索;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峰;;初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2 刘丽娟;;诗意的灵魂,音乐的翅膀——《黄河大合唱》评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石建宇;;刍议刘天华先生二胡曲《月夜》与《良宵》之异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宇;;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评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吴朋;;刍议图书版印次“变更记录”[J];编辑之友;2012年02期
6 周梅;;立足边疆实际 开办特色音乐教育——论保山师专音教专业民乐课的开展[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7 杜瑶;;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过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孟雁翎;;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时代精神[J];才智;2010年05期
9 侯惠卿;;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年28期
10 汪效华;;藏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学生学习藏族音乐情况调查及反思[J];才智;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4 秦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资利萍;感性的呼唤[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莹;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晏文;黎英海歌曲选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小燕;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蒿佳杭;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莹;学堂乐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敬华;尚德义三首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安丽;三种唱法及声乐比赛分类方法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常罡;论陈田鹤及其歌曲创作[J];音乐研究;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水莲;金湖奇葩——泰宁梅林戏音乐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李庆荣;;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的音乐形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3 田世高;土家族音乐形态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唐小凤;;中国民间音乐阶层分析对音乐形态划分的影响[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熊小玉;邹昊;;江西新干“莲花落”音乐文化形态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吕琳;;论吴歌的地域特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耀华;;论“腔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万永仙;谢成林;张善维;;江上侗歌研究(部分选登)——以贵州从江巨洞侗寨为例[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9 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J];中国音乐学;2010年03期
10 高峗;;简析浙江“海盐文书”的音乐形态[J];戏曲艺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春阳;;对民间歌曲生存与流传的文化学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李红梅;;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完美结合——浅谈二人台音乐中蒙汉文化交融[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蓝雪霏;;畲族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比较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4 秦德祥;;“吟”、“诵”与“吟诵”解读[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谢嘉幸;;音乐鉴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兴梧;;“Polyphony”一词的音乐涵义与历史沿革解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慧莉;;对排舞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与推广模式的初步探讨[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马建强;;吹吹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断想[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陈劲松;;云南“原生态音乐”模式的现代诠释[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文峰 何勇;“凤阳花鼓说”加入《茉莉花》之争[N];扬州日报;2006年
2 本刊记者 李小莹;音乐教育学研究应更上层楼[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王琳;让网络音乐来得更生动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孙乐;一段有音响乐谱的民间音乐历史[N];音乐周报;2007年
5 于平;旅游大视野与演艺新景观[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雷东霞;中国作曲家请把目光投向人[N];音乐周报;2003年
7 宋生贵;评李世相新著《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N];内蒙古日报(汉);2004年
8 陈志音;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作品[N];音乐周报;2007年
9 何文琦;网络力量助推独立音乐[N];深圳商报;2008年
10 宋生贵;丰硕的学理之果[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单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板俊荣;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 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斯琴朝克图;交响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8 王维;日本筑前琵琶(八洲流)音乐和传承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萍;连城道教科仪音乐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楚亚丽;山东成武民歌演唱风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菲;山东民间音乐题材的钢琴曲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4 袁瑾;水陆法会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5 王延泓;南北高洛宝卷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林琳;山东聊城八角鼓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新;太康道情戏音乐及其表演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廖红;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贾晓嵩;安代仪式及其音乐形态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小平;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57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