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旋宫转调形式的流变
本文选题:旋宫转调 + 俗乐调 ; 参考:《中国音乐》2011年04期
【摘要】:在唐代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形成之前,就有隋的郑译和唐的祖孝孙等人提出的"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等旋宫转调方面的理论。但,自唐俗乐律调体系产生后,该七宫四调的旋调理论更具有音乐的实践性,且在宋代以后的理论和应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俗乐二十八调体系,大约产生于公元800-900年之间,该体系是以管色七个谱字作为固定音高记谱法中的音律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在它的理论中,每宫均只有四个调(式),与以上时期所述的每宫均五调或七调的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架构,其各宫均四调之间隐含着严密的调结构关系和新的旋调模式条件。这正是本文重点要通过遗存的历史文献的解读来探讨的一系列问题。
[Abstract]: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28 tune system of vulgar music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ere the theories of the Sui Dynasty's Zheng translation and the Tang Dynasty's ancestor, son, etc., that "the law has seven sounds, and the tone stands one tone, so it becomes seven tones, the twelve laws are 84 tones, and the rotation intersects". However, since the emergence of the system of folk music regul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rotation of the seven-gong and four-tune has more practical nature of music, and has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folk music 28 tone system, about 800-900 AD,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n spectral characters of tube color as the timbre symbols in the fixed pitch notation. In its theory, there are only four tones in each hous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of five or seven tones in each house mentioned above. Th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explore a series of issues.
【作者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荣达;;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6期
2 郑荣达;西安鼓乐调的猜想[J];中国音乐学;2004年01期
3 郑荣达;蔡元定乐律理论研究(之一)──兼论宋俗乐犯调说[J];中国音乐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荣达;音乐传播与科技进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郑荣达;;北管音乐及其乐谱记叙新法[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谷杰;“下徵调”的名与实及相关乐律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陈应时;“变”位于变徵 “闰”位于变宫[J];音乐研究;2002年01期
5 南相淑;姜春花;;《律吕新书》的六十调与六变律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6 谷杰;;燕乐二十八调的“角调说”辨析[J];戏剧之家;2009年04期
7 郑荣达;;明清宫调之研究[J];中国音乐;2007年04期
8 王安潮;;隋唐俗乐研究导论[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03期
9 赵为民;龟兹乐调理论探析——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5年02期
10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特点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轶菲;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播[D];河北大学;2008年
2 王赛;夏野学术成果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3 张颖;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现状与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龙周青;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荣达;刍议“同均三宫”[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郑荣达;工尺七调别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褚历;西安鼓乐中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京套的曲式结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之钧;《俗乐七角调》解[J];中国音乐学;1993年02期
2 洛地;“二十八调”之“角调”辩正——宋人所谓“闰角”之误[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3 洛地;;“闰为角(调)”与“勾”——张炎《词源》读后笔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茅原;;旋宫转调八字口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1年04期
5 陈应时;;唐宋燕乐角调考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6 启祥;;略论“旋宫转调”在戏曲唱腔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施维;调查、汇集与思索:声名“闰”的音高问题[J];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8 刘永福;;“借字”辨正[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吕冰;蔡元定《燕乐》析(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习毅;一部揭示燕乐奥秘的著作——读《燕乐新说》[J];音乐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承运;;汉唐清商乐调研究[A];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戴劲松;“琴瑟和鸣”乐器合奏重现,恍然大悟“琴瑟之好”[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成军;清商三调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2 李平平;隋唐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华;中西方音乐三大律制之比较[D];河北大学;2007年
4 刘娅娅;律学计算体系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何晴利;《乐书要录》解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贾靖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岳炯;律历关系的同构形态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8 葛恩专;开皇乐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1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94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