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聂耳死因的调查及郭沫若的墓碑文

发布时间:2018-05-29 11:45

  本文选题:郭沫若 + 悼诗 ; 参考:《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摘要】:1935年底中国留日学生出版的《聂耳纪念集》里,刊登有郭沫若写作的聂耳悼诗(这年10月31日已刊载于上海出版的《中华日报》)。诗中只是"问海神你如何不淑?为我辈夺去了斯人!"1954年云南省文化局在原址整修聂耳墓,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应邀题写了新墓碑"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墓碑文的最后却说:"聂耳……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文章就郭沫若悼诗和墓碑文的不同,探索聂耳的死因。
[Abstract]:At the end of 1935, the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published "Nie Er Commemorative Collection", published the Nie Er poem written by Guo Moruo (published in the "China Daily" published in Shanghai on October 31 of this year). It's just "ask the Poseidon what's wrong with you?" In 1954, the Yunnan Provincial Culture Bureau renovated Nie Er's tomb at its original site. Guo Moruo, chairman of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Affairs, was invited to write a new tombstone, "the Tomb of the people's musician Nie Er." at the end of the tombstone, he said, "Nie Er." It is a pity to die in an enemy country. The reason why it caused drowning has not yet been understood.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 of death of Guo Moruo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uo Moruo poems and gravestones.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文化部《新文化史料》;《艺术教育》;《聂耳全集》;
【分类号】:J6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庆全;郭沫若题聂耳墓志铭改动经过[J];郭沫若学刊;2003年03期

2 丁东;陈明远谈郭沫若[J];文史博览;2004年05期

3 冯全生;郭沫若联语漫谈[J];郭沫若学刊;1988年03期

4 汪林;郭沫若游曲阜[J];郭沫若学刊;1988年03期

5 李永基;九集电视传记片——郭沫若〈解说词〉[J];郭沫若学刊;1989年04期

6 田仲民;郭沫若解怪字[J];咬文嚼字;1996年03期

7 魏奕雄;郭沫若与于立群[J];郭沫若学刊;1997年03期

8 黄子云;“绝代风流绝代痴”——郭沫若与于立忱姊妹的情感故事[J];文史春秋;2004年09期

9 黄淳浩;郭沫若与冯乃超[J];郭沫若学刊;2004年03期

10 乔琦,邓艮;从《三叶集》看诗人郭沫若的性情人生[J];郭沫若学刊;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华;;介绍郭沫若在五卅运动中的一篇佚文[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2 张志强;;郭沫若在北伐前夜[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3 谷言;;“大哉鲁迅”——读郭沫若论鲁迅的两篇佚文[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4 李继凯;;女神再生:郭沫若的生命之歌[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刘勇;;在胆魄与睿智的结合点上——论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思维[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陈永志;;艺术的魅力从何而来?艺术的光彩为什么会暗淡?——郭沫若诗歌艺术得失谈[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7 安娜·布雅蒂;吕晶;;郭沫若及其著作在意大利文化中[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成仿吾;;《郭沫若选集》(英文版)序[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9 王聿修;杨炳昆;唐明中;;郭沫若早年的爱国主义——读《郭沫若少年诗稿》札记[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10 吴中杰;;鲁迅与郭沫若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庆全;郭沫若题聂耳墓志铭改动经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钟作英;《郭沫若展》重访日本冈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侯瑞云;聂耳的爱国之思[N];云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熊玲 实习生 蒋雯;聂耳:谱出中国最强音[N];云南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悦春;聂耳精神永远激励我们[N];云南日报;2005年

6 记者 赵琳;办好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 提升玉溪文化软实力[N];玉溪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胡洪江;云南省玉溪市——聂耳故乡迈向“音乐之城”[N];人民日报;2009年

8 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 孔祥庚;今天怎样弘扬聂耳精神[N];人民日报;2009年

9 池邑;用盛世交响传承聂耳精神[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季征;打造聂耳音乐品牌 建设民族文化强省[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宁;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陈曦;西周有铭铜器断代专题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谢向红;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黎保荣;暴力与启蒙[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黄晓武;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云峰;聂耳歌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D];燕山大学;2011年

2 吴文昭;明代商人墓碑文对商人的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林;伟大的翻译家郭沫若:创作·思想与翻译[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振兴;“五四”科学语境中郭沫若的文学创作[D];青岛大学;2004年

5 黎荔;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孙笑盈;革命音乐家的“侠骨柔情”[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李生滨;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唐晓燕;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晓波;论郭沫若的屈原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刘君花;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荀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0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950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6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