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可的歌剧创作及其历史贡献
本文选题:马可 + 歌剧 ; 参考:《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马可是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为新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众多音乐领域创造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他在歌剧事业上的创作和探索对中国歌剧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革命性、民族性、生活性是马可歌剧作品的主要特征,也是马可歌剧创作的主导思想,这三个特性的形成与马可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并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可的歌剧类作品《夫妻识字》、《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树立了巍峨的丰碑,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在中国传统戏曲基础上发展中国歌剧的道路开拓了中国歌剧创作的新局面,使歌剧这种西洋音乐体裁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西洋歌剧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歌剧发展主张,在实际上造就了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歌剧创作繁荣局面。 马可的歌剧创作深入的渗透到其一生的音乐工作中,将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传统戏曲等领域的探索有机的结合到歌剧的发展中来,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都是当代广大歌剧工作者需要认识学习和借鉴的因素。 此外,马可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也不仅仅的停留在创作、演出的阶段,他还对传承、创新等关系到中国歌剧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尤其在马可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时期,马可将这些思考切实的转化为教学的具体操作上,这些努力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Abstract]:Ma is an outstanding musician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H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ause of music in New China, and has made immortal contributions in many fields of music. In particular, his cre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the opera cause has had a great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opera cause. Revolutionary, national and living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Ma Ke's opera works, and also the leading thoughts of Ma Ke's opera cre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 Ke's life experience and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is artistic career. Ma Ke's operatic works "husband and wife literate", "White-haired Girl", "Square Black Marriage" set up a lofty monument, which has a mileston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His way of developing Chinese opera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as opened up a new situation of Chinese opera creation, which has made opera, a Western music genre, fully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folk music. It realize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western opera in the real sense, and his idea of opera development, which was eclectic and full of flowers, actually brought up a lively and prosperous situation of opera creation and prosperity. Ma Ke's opera creation deeply penetrated into his music work throughout his life, combining hi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folk music,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other field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It provides an endless and inexhaustible 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These are the factors for the modern opera workers to learn and learn from. In addition, Ma Ke'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has not only stayed in the stage of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but also made bold attempts and innovations on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such a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etc.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when Ma Ke was dean of the Chinese Conservatory of Musi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 Ke to translate these thoughts in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 of teaching.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09.2;J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华宏;;小议瓦格纳歌剧的美学思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紫茵;姚玉;;《原野》上冲出来一匹“黑马”——有感天津歌舞剧院歌剧团恢复建制首演[J];歌剧;2007年12期
3 卜大炜;;有感于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上演[J];歌剧;2008年11期
4 刘诗嵘;;外国歌剧在北京(一)[J];歌剧;2009年04期
5 王文龙;魏玉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歌剧[J];大家;2010年06期
6 郜丽娟;;关于歌剧的断想[J];戏剧文学;2003年03期
7 吕远;;喜看歌剧《我心飞翔》[J];军营文化天地;2004年11期
8 刘敏;;普契尼歌剧的真实主义探析与研究[J];北方音乐;2009年04期
9 周源;;歌剧艺术中闪耀的文学之光[J];琴童;2009年10期
10 王跃春;;歌剧《原野》搬上甘肃歌剧舞台[J];歌剧;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贻清;;《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楷模[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恒岳;;从天津的实践说艺术史史料及其研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3 张蓉;;俄罗斯民族乐派歌剧浅析[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世昌;意大利里科迪出版社歌剧艺术主题来华巡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国家大剧院院长 陈平;交流 合作 发展 共赢[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记者 彭广京;“百年广州”油画展展期确定[N];广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赵忱;国家大剧院与莫斯科大剧院 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高琦华;名人领衔办剧团歌剧艺术闯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记者 张春莉;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重磅出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特派记者 彭广京;精彩广州 令人向往[N];广州日报;2009年
8 应妮;“中国造”歌剧《图兰朵》3月全球首演[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紫茵;在《原野》上重新起跑[N];音乐周报;2007年
10 王宝龙;眼睛盯着市场 心里装着观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年
2 黄晓理;量子开放系统动力学及其几何相位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论马可的歌剧创作及其历史贡献[D];河南大学;2006年
2 邹阔;高中歌剧艺术鉴赏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锦;甘肃歌剧发展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邹允;马可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萌音;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姚霆;论《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舞台形象塑造[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牛占国;论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鲁道夫角色的形象塑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苏艳丽;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的比较与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巧艳;歌剧《弄臣》重唱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月华;百年经典 异曲同工[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3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3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