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世俗之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21:03
本论文名曰“《史记》‘世俗之乐’研究”,即以“世俗之乐”(通常简称“俗乐”)作为本文的研究中心,,以《史记》中的相关史料为基础,结合先秦文献,密切联系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先秦、秦汉时期的俗乐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 本论文主要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雅乐”、“俗乐”在概念与内涵上作了相关论述,明确了雅乐与俗乐的区分。此章节对“俗乐”在概念、内涵方面的讨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前提。目前,学术界对“俗乐”缺乏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界定,而要研究“俗乐”,首先要从概念上加以明确。针对不同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笔者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俗乐”的内涵作了归纳,把“散乐”、“四夷之乐”等相关的内容纳入“俗乐”的范畴,而这些内容在《史记》等诸多文献中也多有体现。 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史记》中涉及到的俗乐形态作了详细地考察。其中,第一节主要考察的是“淫乐”与“濮上新声”;第二节是对先秦俗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女乐”与“女乐乱政”现象作了深层次地探讨;第三节是对“高渐离击筑荆轲歌”等相关的内容作了梳理与研究。有关“淫乐”与“濮上新声”的考察,笔者着重对“濮上新声”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俗乐与商纣王所作的“淫声”从文献方面作了相关辨析,认为“濮上新声”实际上也是民间俗乐的一种,并非所谓的“靡靡之音”。在考察“女乐”与“女乐乱政”现象时,通过对“女乐”形式的追溯,认为其来源甚早,并在先秦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至春秋时期成为“郑卫之音”等民间俗乐主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春秋、战国时期屡屡发生的“女乐乱政”文化现象其实质正是“新乐”即将取代“古乐”,或即蓬勃发展的民间俗乐将要取代垂垂老矣的雅乐,这一现象在“女乐”表演形式上得到了鲜明地体现。在“渐离击筑荆轲歌”中,一是着重从荆轲所唱的《易水歌》作了乐学分析,指出其对后世此类俗乐歌的影响,二是对乐人高渐离及我国最早的擦弦乐器——“筑”作了综合分析,指出这一乐器对当时俗乐发展所起到的突出作用。 第三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对宫廷音乐机构——“乐府”及与俗乐相关的问题作了细致地研究。在第一节“延年变新声”中,通过探讨音乐家李延年对当时俗乐发展所作的多方面贡献,明确了无论是他本人音乐才华的展示还是作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09.2
本文编号:2036297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09.2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先秦“雅乐”、“俗乐”概说
第一节 先秦雅乐的概念与内涵
一、“雅乐”的概念
二、“俗乐”的概念
三、小结
第二章 《史记》中的“俗乐”形态研究
第一节 “淫乐”与“濮上新声”
一、“淫乐”与“郑声”等民间俗乐的关系
二、“濮上新声”的实质是民间俗乐
三、小结
第二节 “女乐”与“女乐乱政”现象
一、“女乐”的生成及其文化背景
二、春秋时期的“女乐乱政”文化现象
三、小结
第三节 “高渐离击筑荆柯歌”
一、对相关文献的分析
二、荆柯《易水歌》的乐学分析
三、高渐离与“筑”
四、小结
第三章 宫廷音乐机构——“乐府”
第一节 “延年变新声”
一、“延年善歌”
二、“延年变新声”
三、《史记》中的“箜篌瑟”
四、小结
第二节 秦、汉“乐府”之研究
一、“乐府钟”与“乐府”
二、秦“封泥”与“乐府”
三、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3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3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