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创作特征

发布时间:2018-08-01 16:07
【摘要】:世界音乐巨匠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这种痛苦来自他不幸的家庭和社会的冷漠。同时也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性格孤僻,倔强傲慢、蔑视习俗,这些为他成为一代音乐伟人奠定了基础。交响乐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九部交响曲代表了他与苦难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 第一、二交响曲具有明显的维也纳古典主义特点,受海顿影响最大。第三、五、七、九交响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具有英雄性、斗争性,在创作特征和表达内容上都有所突破。第四、六、八交响曲预示了贝多芬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浪漫主义气息。贝多芬试图摆脱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用情感和想象取代古典时代的理性与才智,因此,有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的创造者。九部交响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德国古典美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对18 世纪未19 世纪初德国社会现实的描述,具有自由美和崇高美的品质。贝多芬崇尚平等,自由、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因素,在思想上受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文学影响很大,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Abstract]:World music giant Beethoven was born in a German music family, received strict music education. His life was a life of pain, which came from the apathy of his unhappy family and society. It also has much to do with his personal character. His solitude, stubbornness and contempt for custom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 generation of great musicians. Symphony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Beethoven's music creation. Nine symphonies represent his mental course of struggle against the fate of suffering. First, the second symphony ha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Vienna classicism and is most influenced by Haydn. The third, fifth, seventh, and ninth symphonies embody Beethoven's artistic style, which is heroic and competitive. The fourth, sixth, and eighth symphonies foreshadow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Beethoven's creation: romanticism. Beethoven tried to get rid of the classical principles of creation and replace the rati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of classical times with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Therefore, some people call him the creator of romanticism.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nine symphonies have a certain connection with 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y are a d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in Germany betwee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have the qualities of freedom and sublime beauty. Beethoven advocated equality, freedom, fraternity bourgeois humanitarian factors, ideologically by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literary influence is very great, which is reflected in his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莉;;以审美的结构来理解音乐的流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2 侯靖宇;刘银娜;;建筑艺术:凝固的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3 黄晓萍;;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张敏;;浅谈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田欣;;浅谈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张宏;谈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赵敬蒙;谈琵琶基本功中的美感培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巧;;音乐欣赏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9期

9 亓珍;;以《英雄交响曲》与《英雄的生涯》为例——浅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对比[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朱燕芝;;浅谈合唱在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蔡蕾;;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韦千里;;声乐课程实践环节缺失之改进——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音乐课声乐教学的指导谋略[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欣;当代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郏而慷;论音乐演绎的忠实性与创造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伊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侠;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敏;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晓;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松珊;肖邦的“忧乡之歌”[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立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158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158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