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墨子“非乐”的逻辑起点与可能之前景

发布时间:2018-08-11 21:26
【摘要】:墨子在"非乐"篇里,讨论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这儿特指器乐)是一项权贵们享用的奢侈无用之物,既非舟车之利,又"废丈夫耕稼树艺""废妇人纺绩织}",遂提出了对音乐否弃的观点。通观墨子的整个思想,可以看到,墨子思想中的"兼"和"别"是其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其重心涉及社会差异化的问题。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构成了国家社会之害,既然如此,消弭差异化就成为"天下之利"。这样,作为只有贵族享用的奢侈品的器乐,就必然成为墨子极力反对的东西。以其思想的逻辑,可能会阻断器乐在未来发展中走向普及化的通道。当然,墨子无法预测未来商业化社会的发展特征,就是要将所有的奢侈品,流平为大众消费。但是,站在底层大众一边思虑的墨子,他的观点的动人之处,恰在于其中饱含着人类为赢得公平正义所做出的持续恒久的努力。
[Abstract]:In "non-music", Mozi discusses the social role of music and argues that music is a luxury and useless thing enjoyed by the rich and powerful. And "abandoned husband farming", "abandoned women spinning achieveme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of whether to abandon music. Looking at the whole thought of Mozi, we can see that the "concurrent" and "different" in Mozi's thought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 thinking, and its focus is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that constitutes the harm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at case, it becomes the profit of the world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Thus, instrumental music, as a luxury only enjoyed by nobility, must become something Mozi strongly opposes. With its logic of thought, it may block the path of instrumental music to popularization in the future. Of course, Mozi can'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commercial society, is to all luxury goods, the flow of mass consumption. But the beauty of Mr Mozi's view at the bottom of his mind is that it embraces the enduring efforts of humanity to win fairness and justice.
【作者单位】: 安康学院艺术系;
【分类号】:J6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云凌;;墨子“为乐非也”音乐思想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2 岳圣东;;论“非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3 周乐;;浅析墨子“非乐论”与嵇康“声无哀乐论”异同[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1期

4 孙星群;;一派“乐”观的反映——“非乐”说与“反对音乐”说[J];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Z1期

5 强中华;;思想的交锋:荀子与墨子在音乐社会学方面的分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杨赛;;墨子“非乐”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志成;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J];齐鲁艺苑;2005年01期

8 曾遂今;;墨子“非乐”观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J];歌曲;1997年12期

9 金满锡;关于墨子与荀子乐论的一些思考[J];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10 吉联抗;《乐记》不批“墨子非乐”一解[J];音乐研究;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守宏;;浅谈和弦的类别[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2 张伯瑜;;芬兰音乐与音乐生活[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李渊;;识谱的困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肖子力;;试谈群众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法[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谢嘉幸;;音乐鉴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7 ;时代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首次工作报告(2006年)[A];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首次工作报告(2006年)[C];2006年

8 郝向明;;农村音乐工作的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周耘;;用多元音乐文化塑造当代学生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我的《世界音乐》教学体会[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雁翎;科技发展对音乐生活的影响[N];科技日报;2010年

2 芸豆;吕远:多数人的音乐生活还需不断修建[N];温州日报;2010年

3 陈志强;2009年社会音乐生活热点述评[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于平;先秦诸子乐舞思想 交锋中的现代启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许维萍;难以大众化的小众音乐生活[N];辽宁日报;2007年

6 傅庚辰;音协主席傅庚辰新年谈创作[N];音乐周报;2007年

7 明言;蔑视 轻视 无视 重视[N];音乐周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孟绮 裴诺;快乐男声为音乐生活带来多少快乐?[N];音乐周报;2007年

9 傅庚辰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的使命[N];中国艺术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刁艳;传递历史和当下的音乐精髓[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 1933-1946[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6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琳;基于人文精神对墨子音乐思想的重新认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潇苑;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生活的历史变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乌云娜;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杨丽丽;明代的乐户[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波;皮亚佐拉与他的探戈[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 孙旭辉;在“他者”与“自者”之间[D];郑州大学;2003年

7 李刚林;论荀子《乐论》的音乐美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雅琳;论古筝音乐中的非乐音技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9 杨孟;都市的音乐时光[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8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178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