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民族唱法”二题

发布时间:2018-09-11 07:16
【摘要】:"民族唱法"作为一个中国唱法体系概念,近年争议纷起,并另有"民美唱法"、"原生态唱法"之说。问题引发根本原因在于至今缺乏学术的准确定义。本文认为,当务之急是对民族唱法概念作精密合理的定义,民族唱法定义应是:从古到今在中国本土实践和理论中产生发展并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并代表中国唱法最高水平的唱法体系。继之探讨民族唱法属性、特色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认为应在古代唱法理论研究基础上,更聚焦于近现代以来名派名家唱法实践及口头理论,古今贯通,作一通识;同时将戏曲曲艺民歌均纳入研究对象,在分别研究基础上概括其共性特色,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其唱法技术的要素和结晶,方可认清何谓"民族唱法",从而能够更准确真实地继承发扬民族唱法的精髓。
[Abstract]:As a concept of Chinese singing system,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inging law"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 are also "folk beauty singing method" and "original ecological singing method".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lack of academic defini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ost urgent task i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canto in a precise and reasonable way. The definition of ethnic canto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formed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in Chinese native practice and theory. Singing system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Chinese canto. Secon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singing method, and holds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ancient singing theory research, it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practice and oral theory of the famous and famous folk singing method since the modern times, so as to pass throug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make a single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k songs of opera art are brought into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hey generalize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rise to the theoretical height to sum up the elements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ir singing techniqu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national singing method", so a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al singing method more accurately and truthfully.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向群;民族唱法及其迫切任务[J];中国音乐;1988年03期

2 刘亚琴;民族唱法及语言浅谈[J];中国音乐;1982年04期

3 刘慧琴;建立民族唱法中的继承与借鉴[J];中国音乐;1987年04期

4 单敏;论民族唱法的发展与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于淑岩;民族唱法的要点[J];中国音乐;1985年02期

6 夏澍 ,李嘉南;一对重要的辩证法范畴——系统和要素[J];人文杂志;1983年05期

7 周为民;对民族唱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0年02期

8 李阳;论民族唱法中的基本要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薛丹;;民族唱法的继承和发展[J];戏文;2006年02期

10 邵宝强;民族唱法八要归纳[J];北方音乐;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欣;;数码喷墨印花色彩技术要素[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程建新;殷乔尼;;浅谈产品的功能要素[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3 朱冬云;骆剑亮;李粤;廖宇兰;李劲松;;最大实体要求在零件精度设计中的应用[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健;;工作要素对价值和效益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宣尧仙;;建设GLP实验室要素探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全国药物毒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张成峰;;论铁塔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评定[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7 席庆义;;论编辑能力结构[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8 李淑兰;;编辑学研究的对象[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9 王瑛;孙振华;;人才生态系统揭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芳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个要素[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小莹;民族唱法的路不止一条[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从东西交汇到古今融合[N];国际商报;2010年

3 李曦曦 胡佳轶;“千人一嗓”太单调 民族唱法缺个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杜吉洲 作者系大连石油化工公司副经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素[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王晶华 李道策 穆易文;善疑求真成名家(上)[N];商洛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吕路阳;15位摄影名家“聚焦”榕城[N];福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吕路阳;15位摄影名家“聚焦”榕城[N];福州日报;2010年

8 李小莹;民族唱法要多样化[N];中国艺术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钱文忠在青谈古今话热点[N];青岛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翔安:两岸书画名家力作荟萃[N];厦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立宏;信托产品创新:要素解构与环境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叶芳;改进德尔菲(Delphi)法研究亚健康的描述性定义及评价标准[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王锋;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爱勤;会通中西 融贯古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10 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黄;民族唱法个性化的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2 赵青;共振理论在高中课堂管理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清宇;战斗力生成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于坤祥;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李丽;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跨栏跑技术教学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邢楠;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沈芬珠;我国经纪类券商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黄嘉乐;从信托法律关系看以合同设立信托的构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苏媛媛;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与实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鑫鑫;电视媒介语境中新闻有声语言样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35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35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7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