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看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hoice of knowledge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as been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objectivity", "universality" and "value neutralit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se knowled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and symbol to realize various modern educational goals. The goal of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the goal of process and method, the goal of knowledge and skill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usic curriculum in 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AHSK09-10D192
【分类号】:J6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2 朱玉江;;基于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建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4期
3 蔡铁权;;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和绍文;;基础音乐课改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8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5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石荣欣;;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师范教育课程[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7 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吴茜;;初中音乐实验教材编写体例的分析与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许惜荣;;音乐教学中如何拓展创新教育的层面[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从我国城乡差异看音乐教育公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久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洋;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金峗;国际学校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学校的影响与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石中英;评20世纪我国教育学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3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4 汪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5 彭虹斌;;从“实体”到“关系”——论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7 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3期
8 张传燧;欧阳文;;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9 黄忠敬;;课程研究的文化学路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论教育中的生活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明海;后现代课程观的新视野[J];语文建设;2002年06期
2 徐冰;略论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当代语文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温群雄;;多尔与杜威的课程观比较[J];沧桑;2009年04期
4 王岳川;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研究踪迹[J];求是学刊;2003年02期
5 矫振明;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吹响号角——关于中国美术前途的思考之一[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炎冰,严明;“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弗拉基米尔·科洛索夫;陆象淦;;边界研究——后现代进路[J];第欧根尼;2007年01期
8 陈美霞;;战后台湾通俗文学研究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9 丰昀;从后现代立场看浙江通俗文学[J];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10 胡继华;追逐灵旗──后现代关于艺术的思索[J];文艺争鸣;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佃娥;李树怡;杜发强;;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预测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杨艳萍;;后现代STS研究——利奥塔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沈锐;李同升;;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7 黄卓越;;在后现代的问题视域中思考儒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侯灿;;从层次涌现性展望中西医结合后现代个体化医学[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黄少华;;哈维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转变[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10 王家鹤;;家庭治疗之米兰系统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羿;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商业精神建设 (中)[N];经理日报;2004年
2 马汉广;西方后现代意识的剖析[N];文艺报;2005年
3 叶涯剑;现代还是后现代:一个伪问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火星文”流行:抵抗成人世界的后现代隐喻[N];解放日报;2007年
5 胡一虎(科技工作者);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样本分析[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王干;草根后现代:当荒诞成为一种现实[N];文艺报;2006年
7 史菊鸿;在游戏中颠覆传统[N];文艺报;2007年
8 ;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商业精神(下)[N];经理日报;2004年
9 广州美术学院 李公明;让“山寨政治”飞[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方祥生;“乌克兰危机”与“后现代政变”[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元;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敖双红;民营化语境下的行政法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7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曹瑞涛;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D];浙江大学;2005年
9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英;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中亮;中国报纸足球新闻的后现代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建安;宽容的深度[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廖媛雨;别样的风景[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美君;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国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薛莉;尼采哲学中的“超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夏季;柏拉图正义观之转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6年
9 管小其;后现代视域中之《庄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阳代娟;后现代语境中设计的人际化倾向[D];四川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262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6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