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中国讲唱与韩国板索利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8 13:42
【摘要】:经中国和韩国学者近50年的研究,中国讲唱与韩国板索利的比较研究获得了深入发展,二者的渊源关系也得以呈现。讲唱和板索利都是以平民百姓为主要对象的民众艺术,二者都运用了板式变化体式的戏曲样式。板式变化体对中国戏曲产生巨大的影响。韩国板索利与中国各讲唱文学,和现存讲唱如评书、大鼓书、评弹、河南坠子等,都以板式变化体为基础,从而在表演形态、叙述结构、音乐语法、抒情性等各方面相比较均有异同之处。从字面上来看,中国典籍里的"打令"与板索利的"板"字也可以推测二者有渊源关系。
[Abstract]:After nearly 50 years of research by Chinese and Korean scholar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singing and Korean Bansoli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also been presented. Speaking and singing and Bansoli are both populace art with the common people as the main object. Both of them use the traditional opera style of plate-style change. The change of plate styl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opera. Ban Soli of South Korea and China each talk about singing literature, and the extant talks and songs such as storytelling, Drum Book, Panda criticism, Henan Hangzi, etc., are all based on platform-style variations, thus in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music grammar. Lyric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ison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iterally, the characters of "striking order" in Chinese classics and Banzoli's "board" can also be inferred to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国语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与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850004)的阶段性的成果
【分类号】:J6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坤;董国炎;;中国口述史小说的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2 钟海波;论敦煌讲唱文学对我国通俗小说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5年05期

3 王燕;;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中国讲唱文学中的印度构成[J];殷都学刊;2007年04期

4 段启涛;;论戏曲原核音调-→腔句-→基础板式的运动法则[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5 孙凡;;论京剧《三堂会审》唱腔的核心音调及整体结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6 李丽;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异名[J];中国音乐;1998年02期

7 王魁星;闵永军;;论敦煌歌辞叙事色彩显著之成因[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8 陈文新;;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俞淑华;;论柳子戏中曲牌的板式变化[J];大舞台;2011年05期

10 王志毅;;论“板式”是传统京剧艺术的灵魂——以京剧《玉堂春》(“三堂会审”)为例[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娜;;浅谈河北乱弹主奏乐器——笛子[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钟海波;变文之“变”[N];光明日报;2003年

2 江巨荣;渐去渐归的宝卷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曾丹;黔剧: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N];贵州政协报;2009年

4 刘宗迪;口头传统:人文学术的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何晓林;发凡张本 以少见多[N];中国审计报;2002年

6 赵宇泽;北京的八角鼓岔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本版撰稿 蒋莉 晋文婧;黄梅戏与严凤英[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海波;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繁荣的先声[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薇;戏曲的板式变化体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李萍;浅析中国民族歌剧中戏曲板式的运用及演唱[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萌;山东琴书唱腔音乐体制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刘厚宇;戏曲程式化的轨迹[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李爽;山东柳子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6 黄雪;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艺术情缘[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玮莹;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晖;青阳腔衍变发展特征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邵路燕;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前“西游”故事的传播[D];温州大学;2011年

10 杨青;河北、山西丝弦戏唱腔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18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318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