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浅谈艺术通感与音乐创作和欣赏

发布时间:2018-12-06 19:30
【摘要】:本文对艺术通感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通感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Abstract]:Based on the deep analysis of artistic synaesthesi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ole of artistic synaesthesia in music creation and music appreciation.
【作者单位】: 长春大学大学;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2 史红彬;音乐艺术中的通感现象[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3 阎林红;关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从业者的心理基础[J];中国音乐;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昕昕;;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4 刘文荣;;“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论声乐艺术之美及四大系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5 付敏;;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李翠萍;;论“联想”在交响音乐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纪锦霞;;论音乐的社会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许凤;;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罗伯特·舒曼标题音乐的文学思维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龚平;陈文安;;“一通多”视觉通感的隐喻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10 黄铨剑;评《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韩梅;;张扬个性,追求风格——由《七子之歌》教学导入设计引发的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5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泓阳;对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爽;从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op.116-op.119看其创作风格及演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英;北华大学师范声乐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寅玲;莫扎特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表演解释的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浦凤;声音训练在合唱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青;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临舒;巴赫《恰空舞曲》四个音响版本表演创造的合理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婷婷;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演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3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盼;;试析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2 黄梅;;浅谈高校普通音乐教育的进行[J];黄河之声;2008年04期

3 吴彪;;论通感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J];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史红彬;试析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的通感[J];中国音乐;2004年02期

5 王志芳;;《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读后感[J];大众文艺;2010年15期

6 张伟诗;;论音乐知觉期待对音乐创作的启示[J];学理论;2009年19期

7 史红彬;谈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8 滕晓梅;;创新机制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年23期

9 张晴;;试论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的关系[J];大家;2010年14期

10 史红彬;谈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审美作用[J];大连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恩培;张磊;;论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罗路;;论想像、联想在音乐欣赏中重要地位[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苗笛;;20世纪黑龙江音乐创作启示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4 居宗泽;;谈谈音乐欣赏的教学体会[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邱友平;李秀琴;;浅谈高校音乐欣赏的辅德功能[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龚妮丽;;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恒文;;从音乐的特性到音乐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8 钟龙宝;;浅谈繁荣儿童音乐创作[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刘惠娟;;浅谈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价值[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10 杨玲;;幼儿园音乐欣赏多元化教学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景惠琴;音乐欣赏中两种联觉及其作用[N];甘肃日报;2007年

2 夤培辉;音乐欣赏十要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3 杨晓春;引导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N];湘潭日报;2010年

4 西安六绵学校 李丹;浅议学校音乐欣赏[N];学知报;2011年

5 娄事萍 作者单位:深圳市上步中学;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N];中国艺术报;2005年

6 李亚冰;音乐欣赏需要情感体验[N];中国教师报;2002年

7 王越;朴实鲜活 意境悠远[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刘永;给我无线音乐,我可以撬动3G[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朱为总;音乐:戏曲艺术发展的翅膀[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夏侯晓昱;音乐因你而动听[N];音乐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6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9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思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陆君;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白晨;因特网音乐传播方式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放;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高丽萍;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余艳丽;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段伟伟;论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李广;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D];河北大学;2004年

10 杨志晓;“交响编舞”探究之:群舞编排中的复调求异思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6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366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