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述略

发布时间:2019-01-04 20:29
【摘要】:先秦儒家音乐"中和"审美观是在长期的乐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孔子之儒家继承了西周雅乐"尚中"、"尚和"的审美趣向,倡导"中庸"的音乐审美标准,提出了文质中道、尽善尽美、节情适度的"中和"审美观,由是而实现其"成于乐"的教化目的。子思以此为基础,以"致中和"为终极关怀,探究"天下之大本",为儒家乐教构建了形而上的哲学根据。公孙尼子、孟子、苟子等后儒相继而起,文献日益丰富,理论渐趋缜密,推动了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的系统化,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奠定了基调。
[Abstract]: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mus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sense of Confucian music "neutralization" w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e-Qin period. Confucius' Confucianists inherited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elegant music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dvocated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the mean", and put forward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neutralization", which were perfect and perfect, and moderate in sentiment. Therefore, it realizes its enlightenment purpose of "becoming happy". On the basis of this, Zi Si took "Zhi Zhong" as the ultimate solicitude, explored "the Great Book of the World", and constructed a metaphysical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Gongsun Nizi, Mencius, Gaozi and others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 literature was increasingly abundant and the theory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eticulous, which promoted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 and set the tone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music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编号:12CZX032) 河南省创新人才及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奚;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与儒家的理论变迁——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小俊;;“桃园结义”的三种读法——兼论《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郭琰;陈江进;;自爱与兼爱——墨子伦理思想的内在困境与出路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3 侯军;;敦煌书法与饶宗颐的书风[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4 王志鹏;朱瑜章;;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J];敦煌研究;2010年05期

5 凌郁之;《二十四诗品》别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4期

6 黄忠晶;;简析荀子礼治思想的实质[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3期

7 尚彩伶;;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政治思想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8年13期

8 鲁克兵;;杜甫以禅法为诗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杨海文;;“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赫兆丰;;重估苏武诗的诗史意义——以其章法和句法的创新为考察中心[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宗迪;;“莲花落”名义考[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侃;汉代四言诗流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罗家湘;《逸周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争鸣;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9 马理;传媒的双刃[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墨涵;荀子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及其现实诉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符欲静;南北朝连珠体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冯兵;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制度伦理意蕴[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小岑;荀子礼法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朱锋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慧霞;荀子伦理思想的大众关怀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杜联合;君主与礼[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张宇;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中的民本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徐丹丹;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王栋;蝼蚁之余 便有远韵[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川雄;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J];孔子研究;2001年05期

2 叶金宝;先秦儒家主体性的高扬与失落[J];学术研究;2001年08期

3 贾沛若;先秦儒家文化及其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J];文史杂志;2001年03期

4 施炎平;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马粼;浅议先秦儒家孝道观与厚葬陋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李广辉,余小满;试论先秦儒家的犯罪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慧;试论先秦儒家的礼乐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9 马育良;先秦儒家性情论及其相关理念的现代抉发[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马育良;“出神入化”——关于先秦儒家性情观之源流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6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岗;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师丽;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8年

3 毕建志;先秦儒家君子德性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晨;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葛岚;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超;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彭菊玲;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郁万彩;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涂爱荣;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0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400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