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洋之争”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从“吴碧霞现象”看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走向[J];大众文艺;2010年03期
2 张珂;;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J];黄河之声;2007年08期
3 赵世兰;杨林;;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中国声乐艺术[J];黄河之声;2009年03期
4 余峰;近代历史中“新音乐”的文化学意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魏廷格;“不同的不同”与“不及的不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6 郭建民,赵世兰;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明言;百年奏鸣——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胡军;;百年回眸 匠心独运——《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读后[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居其宏;;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上)——“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姜泓冰;[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歌;浅论“中国民族声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倩茹;从民族唱法“学院派”与“原生态”的争论看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构建[D];西南大学;2006年
3 黄晓涛;从“土洋之争”到“多元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妮妮;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韩雪静;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邢璐;西洋唱法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旭丽;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及价值[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赵灵萍;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张强;建国初期声乐界“土洋之争”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528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52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