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技术解读
发布时间:2017-10-09 05:37
本文关键词:《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技术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声部 织体 乐器组 音程关系 布局 技术手法
【摘要】: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的《太谷秧歌交响组曲》由晋中市文化局委约创作,全曲彰显着浓郁的晋中风格。作曲家在对太谷秧歌及晋中乃至山西相关民间音乐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和解剖之后,对其调式、节奏、旋律进行了刻苦研习之后,对当地民间审美进行个性化的处理与融化之后,创作了这部作品。这是一部结合了中国地方民族音乐素材和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再创造的优秀作品典范,因此有着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由于这是一部具有五个不同性质乐章的管弦乐作品,作品中的材料丰富,所运用的技术手法较复杂、多样。因此笔者本着学习作曲技法和分析该作品中所遇到的实际现象,并且由于文章篇幅和分析角度的不同,因此本文主要着眼于该作品中的作曲技术理论,试图通过对该作品纵向声部间的结合原则、音乐材料的横向发展手法和整体结构的布局和形成为主要切入点,运用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行文方式,结合作品乐谱的谱例片段分析,在通读作品纵向声部间组织和横向连贯发展的同时解读该作品中遇到的作曲家所运用的实际的技术问题和谱面实例。由于笔者于2012年随王西麟先生学习并聆听作曲家对作品的直接讲解,因此在写作本文时部分引用了作曲家上课时的讲解笔记作为参照。
【关键词】:声部 织体 乐器组 音程关系 布局 技术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作曲家简介8-9
- 作品概述9-10
- 作品研究概况10-11
- 分析思路11-12
- 论文主要完成方式12-13
- 一 第一乐章13-20
- (一)13-15
- (二)15-16
- (三)16-17
- (四)17-20
- 二 第二乐章20-30
- (—)20-23
- (二)23-24
- (三)24-27
- (四)27-30
- 三 第三乐章30-36
- (—)30-32
- (二)32-33
- (三)33-34
- (四)34-36
- 四 第四乐章36-43
- (—)36-40
- (二)40-41
- (三)41-43
- (四)43
- 五 第五乐章43-55
- (—)43-46
- (二)46-48
- (三)48-52
- (四)52-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萧冷;;我的低班同学王西麟——就读上音的往事回忆[J];福建艺术;2008年01期
2 檀革胜;;灵魂与技术的深度交融——王西麟《四重奏》(Op41)整体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吴磊;唐荣;;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复调技法研究[J];音乐研究;2009年03期
4 谢静;王西麟交响音乐创作的比较分析[J];美与时代;2005年05期
5 王安国;王西麟和他的创作[J];人民音乐;2001年04期
6 刘研;我听王西麟的《第六交响曲》[J];人民音乐;2005年05期
7 檀革胜;风雨中的“呐喊”——王西麟《殇》的复调技法分析和情感布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王勇;;具有民族交响性、戏剧性的四重奏——评析中国作曲家王西麟为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四重奏[J];音乐探索;2007年04期
9 黄晓和;;技法翻新 思绪万千——王西麟《第五交响曲》浅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99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9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