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肖像中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再现
本文关键词:环境肖像中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再现
【摘要】:后现代城市是处能激发我们思考空间分类和当权结构的场所:后现代城市传统上被理论化为一处充满差异、断裂、冲突和多元性的场域,而就如索亚和菲勒史东所言,此场域一直以来皆倾向被以空间而非时间的语汇再现。 ——伊莉莎白.马荷尼 现代城市,其空间形式,不是让人确立家园感,而是不断地毁掉家园感,不是让人的身体和空间发生体验关系,而是让人的身体和空间发生错置关系。 ——汪民安 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中,现代与后现代的形式风貌已呈现出艺术乱码,本土与洋务、精英与大众、入世与出世这帮凶猛的动物发力的咬噬着更多的所属,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的身体和空间发生了错置感,空间不对,时间乱了,我是谁?家在哪? 东京、巴黎、纽约、上海、北京、已成为这片乱码中的最大公约数,,继续引导着城市化的乱码走向乱像,成都不像成都,台北不像台北,我不像我,他不像他,“故乡已成他乡,他乡已非故里”仰望星空,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投石问路,地图,火药,指南针,魔法,打开了那条回归的通道,去找寻那座灯塔——地理空间与文化再现。 环境肖像的特别在于对环境的描述,环境怎么样?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新是旧,只是符号而已,其真正存在的价值依附便是那片环境的地理空间与渗透出文化显现,这样环境才会活了,肖像也变的真切。 结合创作《学阿语的回族少年》,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空间和文化再现对这组环境肖像的价值和意义。主人公,回族少年,所涉及的衍生民族文化是宗教的伊斯兰文化;干什么?学习阿拉伯语,为什么学习阿拉伯语,故事性有了延伸,国家的内政外交,宗教的文化要求和内容的表现;阿语热的地区,从历史沿革与宗教发展史上可知,在中西部地区,地理空间明确,民族宗教文化清晰;因此,电影情节化的手法和环境的自然描述在此已过于矫情,失去了表现力度,很好地结合其宗教身份和生活区域,展现其特殊地理空间和特定的文化显现才能最准确的表达出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41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兵;;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摄影博弈[J];才智;2010年17期
2 鲍岩民;郭宏;;数字媒体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年03期
3 张宁;孙寰;;现实与传统的重叠——解析当代摄影对艺术史的重访[J];大家;2011年07期
4 郗文臻;;画意摄影的文化背景与情感表达[J];电影评介;2012年07期
5 张子涵;李东红;;简述中国摄影艺术风格之多样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6 石宏伟;;浅谈摄影与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7 王洪;;摄影中的主观表达——A·施蒂格里茨的摄影观对当代观念摄影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8 任雅聪;;浅谈摄影创作中的意趣表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8期
9 李雪静;;浅析肖像艺术对摄影的影响[J];包装世界;2012年06期
10 刘康;靳庆金;;针孔摄影技术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冯令刚;从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边千慧;拟像的摄影史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婷婷;摄影创作中的时间性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2 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3 林晓波;现代招贴设计中光影效果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矫海默;当代影像与架上绘画的关系浅析[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于洋;挪用在影像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李炫勋;HDR技术在数字影像创作中的联想[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康萌萌;瑞士奥尔夫妇摄影收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孙莉娜;西方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后现代性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梦瑶;关于影像动画在新媒体中运用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10 潘晓亮;论女性摄影家的心理特征与性别魅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40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14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