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在碎片中前行

发布时间:2018-03-03 16:35

  本文选题:碎片 切入点:图像 出处:《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从现今人们生活中的碎片化现象出发。 首先,考察了后现代主义理论文献中对“碎片化”的相关论述。虽然极少有文献直接提及这三个字,但通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其中许多论述都包含了明显的碎片化特质。文中整理了它的三个重要的表现方面,即生活方式,艺术作品和技术革命。而技术的革新,信息的传播,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世界范围内的碎片化状况。 然后,论述了图像作为信息的载体,现在已越来越重要。它承载了文明的信息,成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图像并非原件,而是由照相机拍摄,再输出的摄影图像。摄影使图像得以传播。 接着,分析了摄影图像对世界的贡献:首先它再现了现实世界,然后它机械复制,大量传播,最后通过再现和传播,它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实世界。然而由于它自身的切片化特征,在替代现实的同时呈现出诸多问题。 最后,探讨了这样一种碎片化状况带给身处其中的个人的负面影响与益处,即时间精力的消耗和一种认知自由的可能性。并基于这样的现实,我用艺术实践的方式呈现一个由碎片构成的个人印象的世界。以此对上述状况作出我的回应。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fragmentation phenomenon in people's life today. First of all, it examines the relevant exposition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postmodernism theoretical literature. Although few literatures refer to these three words directly, they are arranged through reading. It can be found that many of these expositions contain obvious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arranges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its performance, namely, lifestyle, artistic works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While promoting globalization, it also strengthens fragment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n,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im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a carrier of information. It carries the inform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becomes a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 Bu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image we see is not the original, but is taken by the camera. A photographic image that is then output. Photography allows the image to spread. Then, it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 of photographic images to the world: first it reproduces the real world, then it mechanically replicates, spreads in large numbers, and finally, through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To some extent, it replaces the real world, but because of its own slicing characteristics, it presents many problems while replacing reality.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benefits of such a fragmented situation on the individuals in it, namely, the consumption of time and energ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freedom of cognition, and based on this reality, I respond to this situation by presenting a world of fragmented personal impressions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4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力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郝娜;;“异相”的残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方婷;方明;;传统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于淑婷;;后现代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10 庄乾;朱波;张小敏;;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毅;;“观看”的取消——以凝视为开端的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北卷)[C];2012年

7 李龙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西北卷)[C];2012年

8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9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10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健;我国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61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561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