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思“为”重整事理

发布时间:2017-04-16 00:27

  本文关键词:思“为”重整事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有未完成性和敞开的特性。但不论人类怎样地依靠自己,都需要在客观环境中生活。人能够做的只是依靠自己的体力、智力、情感力来改变客观事物。使其存在状态以及不同形态间的结合方式。从而生成新的形态和意义,构成创作行为活动的实质。 数字影像艺术多年来通过科技和艺术的相互作用下发展。我们把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叫做“以数字化影像媒体为工具或者表现所进行的艺术创作”。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欧美等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字影像创作的先驱,使当代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出现了多样化的性质和种类。使数字影像艺术拥有了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因为艺术作品是行为的对象和行为和手段。所以本文试图通过理性的结构性思维,从当代艺术创作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寻求在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创作行为方式。研究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民族环境和历史环境的演变,归纳类比艺术家思考方式以及创作行为方式。创作的行为过程和创作行为的角度上找到的差异有: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物化,简约与繁复,等。 从数字影像与当代艺术的创作行为,艺术现象对照整理,当代影像艺术的观察,三方面切入,期望找出创作行为在当代数字影像艺术中角色转变的轮廓。尝试在面貌不清的数字科技时代,在新视觉认知论以及新的美学观点的理论中,寻找数字影像艺术的创作行为规律。提出一些个人的实际观察分析与实践的体验,既普为、混为、超为。 普为,遵循客观事物的一,始,本,原。取天然之材,尊重客观事物的事理事象。直接造化新的事物的创作行为。 混为,遵循多元重构。相关关系客观事物,提取元素,重组元素,构成新的形态和意义的创作行为。 超为,非线性行为,无关关系重构。观者参与到创作行为当中互动选择构成不可知的形态和意义的创作行为。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者可尝试通过这三种创作行为的概念来反映创作主体的主观目的性。以及在数字影像艺术作品中恰当的体现创作者的内在意志,情感和其存在的价值。从数字影像艺术创价的角度来重视创作方法。分析怎样去“做”在当代最有效。
【关键词】:数字影像艺术 普为 混为 超为 现状 创价与代价 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4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0
  • 第二章 艺术创作行为10-13
  • 2.1 艺术创作行为的开端10
  • 2.2 艺术创作行为的过程10
  • 2.3 艺术创作行为的完成10-11
  • 2.4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角度11-13
  • 2.4.1 个体创作的角度11
  • 2.4.2 群体创作的角度11-12
  • 2.4.3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12-13
  • 第三章 多元的创作行为及其存在之道13-25
  • 3.1 普为14-16
  • 3.1.1 因为创作主体遵循真实主观情感的模仿在现的普为14-15
  • 3.1.2 因为创作主体遵循真实客观自然的模仿在现的普为15
  • 3.1.3 关于艺术中真实特征的观点15
  • 3.1.4 相对的真实的定位15-16
  • 3.2 混为16-19
  • 3.2.1 因为创作主体的心理愿望进行混为16
  • 3.2.2 因为个体的客观物质需求进行混为16-19
  • 3.2.3 相对混为的定位19
  • 3.3 超为19-25
  • 3.3.1 因为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理愿与物质需求望进行超为19-21
  • 3.3.2 相对混为的定位21-25
  • 第四章 影像艺术创作现状分析25-27
  • 4.1 重整艺术创作思“为”方式25
  • 4.2 通过不同年代、环境、角度对数字影像作品创作行为分析25-27
  • 第五章 环环相扣之境造就随物成型的影像艺术似水样态27-34
  • 5.1 环境造就的似水影像艺术现状27-33
  • 5.1.1 美国的数字影像艺术体系27
  • 5.1.2 北欧的数字影像艺术现状27-33
  • 5.2 影像艺术创作元素的多样性33
  • 5.3 似水现状、随物成形33-34
  • 第六章 文化与物化、创价与代价34-38
  • 6.1 艺术性与技术性拥有二元活性34-36
  • 6.2 创价与代价的角度分析,不同创作行为所呈现事象事理36-38
  • 第七章 数字影像艺术似水发展38-40
  • 7.1 数字影像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38-39
  • 7.2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主体39-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2
  • 致谢4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文;;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明;;“以偈赞曰”:印度古代社会生活中唱赞的使用[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3 邬q;;《奥义书》中关于梵论以外的种种整体统一性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郭泉;罗兰·巴特文论中的佛道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5 程晶晶;;中印古典诗学“韵”论美学意蕴的叠合与差异[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6 普慧;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J];佛学研究;1998年00期

7 杨先明;;中印佛教轮回报应学说与异质话语对话中新话语的创生[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8 邱紫华;;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余锐;;黑格尔论东方艺术中的“泛神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赵建军;;安世高禅空观美学新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普慧;;《文心雕龙》的审美范畴对外来佛教语词的吸收和借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309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09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a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