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村寨中的影像与村寨文化的生存和再生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旅游村寨中的影像与村寨文化的生存和再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田野资料来源于笔者前后两次在桃源村近40天的田野调查。文章以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大理市喜洲镇桃源村为个案。通过搜集桃源村的家庭照片,来探讨各个时期的村民、游客等在使用摄像机、手机等媒介拍摄桃源村时所呈现的桃源村白族文化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村民的文化记忆。文章在桃源村影像历时性梳理的过程中探寻村落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再生可能。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问题的缘起,梳理了相关的研究综述,阐述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对文章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从桃源村的基础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水平、旅游生活和旅游发展历史等方面描述了桃源村的基本概况。第二章简述了桃源村的摄影发展简史,并从内容和类型上对桃源村各个阶段的家庭照片、手机照片进行分类,尝试分析出村民的文化记忆和桃源村的文化变迁。笔者通过家庭照片、手机照片深访村民,描述村民的村落文化记忆,尝试勾勒出桃源村的文化变迁过程。笔者还单独讨论了桃源村年轻人的手机使用和手机拍照情况,探寻城市文化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影响以及年轻的桃源村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第三章论述了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桃源村民和村干部的摄影传播实践,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桃源村民和村干部通过影像方式主动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打造旅游示范村形象,桃源村的摄影传播实践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本民族文化,还强化了本民族和本村落的文化认同。第四章搜集和整理游客通过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呈现的桃源村形象,透过解读游客镜头下的桃源村尝试分析出异族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形象以及大众传播之下滋生出的桃源村文化。第五章笔者通过桃源村民各个阶段的家庭照片以及外来游客对桃源村形象的影像传播分析出桃源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再生进而探求桃源村民族文化的再生机制,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桃源村民族文化的再生既需要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传播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和交融,同时也需要本民族区域内的居民的主动参与以及区域内居民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民族旅游村寨 村寨文化 影像 文化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4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22
- 第一节 研究缘起9-10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0-18
- 一、研究概述10-17
- 二、研究评述17-18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18-19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9-22
- 一、田野调查法19-20
- 二、深度访谈法20
- 三、参与式观察法20-22
- 第一章 大理喜洲的桃源村22-29
- 第一节 桃源村概况22-24
- 一、基础生活概况22-23
- 二、经济发展23
- 三、教育水平23-24
- 第二节 旅游生活24-29
-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渔民村24-25
- 二、99世博会到2010年的“昆油集团”和餐饮服务并存25-27
- 三、2013年以后的农家客栈海景房休闲度假村27-29
- 第二章 桃源村民:从被拍摄者到手握相机的人29-50
- 第一节 桃源村的摄影技术简史29-34
- 一、20世纪70年代初的蝴蝶泉照相馆29-30
- 二、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蝴蝶泉金花照相馆30-32
- 三、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喜洲阿燕妈照相馆32-33
- 四、2006年至今的卡罗纳婚纱摄影和大鹏摄影33-34
- 第二节 家庭照片和桃源村民的文化记忆34-46
- 一、桃源村民的照片类型34-45
- 二、照片中的文化记忆45-46
- 第三节 手机照片和桃源村的文化变迁46-50
- 一、手机拍照在桃源村的普及46-47
- 二、年轻人的手机拍照使用情况47-50
- 第三章 民族村寨旅游过程中桃源村的摄影传播实践50-63
- 第一节 桃源村民族文化的精英传播50-57
- 一、政治精英的政治传播50-52
- 二、经济精英的商业传播52-57
- 第二节 桃源村民的旅游生活传播57-63
- 一、中老年村民对桃源村旅游生活的传播58
- 二、年轻村民对桃源村旅游生活的传播58-63
- 第四章 大众旅游过程中的游客摄影传播实践63-72
- 第一节 游客微信传播下的桃源村63-68
- 一、游客朋友圈传播的桃源村旅游信息类型63-66
- 二、游客微信在桃源村旅游信息服务中的角色66-68
- 第二节 游客微博中桃源村形象的图文表达68-70
- 第三节 异族视域下的桃源村形象70-72
- 一、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71
- 二、休闲度假的古朴渔村71-72
- 第五章 桃源村的文化再生72-93
- 第一节 桃源村自然景观的再生72-80
- 一、桃源人家——渔家民居的再生72-74
- 二、鱼鹰表演基地——鱼鹰文化的再生74-76
- 三、桃源民居——白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与再生76-77
- 四、桃源古渡——渔家文化的再生77-79
- 五、桃源村戏台——传统戏剧文化的再生79-80
- 第二节 桃源村文化景观的再生80-90
- 一、桃源村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像再生80-84
- 二、桃源村习俗节日的影像再生84-88
- 三、桃源村饮食文化的影像再生88-89
- 四、桃源村婚丧制度文化的影像再生89-90
- 第三节 桃源村的文化再生机制90-93
- 一、旅游发展是文化再生的社会语境91
- 二、村民参与是文化再生的必要条件91
- 三、游客的摄影传播是文化再生的主要途径91-92
- 四、影像传播是文化再生的重要方式92-93
- 结语93-95
- 参考文献95-9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97-98
- 致谢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和平;赵玉秀;;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毛志成;;当前的“文化类别”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09年06期
4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5 赵士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J];粤海风;2010年03期
6 刘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7 ;南京文化景观揽胜[J];民主;2011年11期
8 刘红纯;;文化景观基础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J];风景园林;2012年01期
9 张莉;;浅谈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方明;李晟;王宽;;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9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6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罗骁;成都市东西向地域性文化景观走廊的构建策略[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刘佳;甘肃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思航;中国近代四大避暑地文化景观价值比较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10 秦炳菲;《中国审美文化简史》第十二章英译实践报告—侧重原文修辞分析与英译[D];鲁东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旅游村寨中的影像与村寨文化的生存和再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43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