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7-07-31 16:38

  本文关键词: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纪实摄影 悲剧性审美 反思性审美


【摘要】: 纪实摄影被摄影评论家喻为摄影艺术中的“史诗”,纪实摄影家利用照相机特有的复制视觉现场的功能,将人类社会中具有某种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关系所做的相对全面的记录,令影像阅读者进行某种思索。本论文认为,纪实摄影虽只是对现实生活中平凡生活场景的复制,但这种平凡的场景在纪实摄影家独特的取景构图之后,呈现出了不平凡的意义。纪实摄影也可被称为“人文摄影”或“严肃摄影”,它所关注的是普通大众有苦难也有幸福的普通生活。不过大多数纪实摄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中的苦难的一面,纪实摄影家们利用这些作品在向社会呼吁着某些东西,因此纪实摄影又被称为是“社会良心的担当者”。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利用照相机的特殊的光化原理对视觉现场所做的复制,因此上一些评论家认为纪实摄影不具有图画艺术的形式审美。论文以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纪实摄影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纪实摄影本身属于图画艺术形式,但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它都具有其他图画艺术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它的审美形式是由摄影家在操控照相机时,依据某种理念,所做出的不同的取景方位和构图原则来形成的,只是纪实摄影形式非常隐蔽。纪实摄影的审美形式并不是摄影家对其所复制的视觉现场所进行某种“美化”,因此与其他图画艺术相比纪实摄影的形式里“丑”的因素占了很多(这也与纪实摄影关注人类的苦难面有关)。 论文认为,纪实摄影的审美内容是“善”的审美,“悲剧性”的审美,纪实摄影家坚守着他们“人文关怀”的理念拍摄人类社会历史中的过失与不幸。纪实摄影家的这种拍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人类社会的“不幸”和“苦难”的观看者,而是这种“不幸”和“苦难”的见证者和思索者。历代的纪实摄影家企图利用手中的相机改变人类社会中种种“不幸”和“苦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实摄影的审美内容虽然是悲剧性的,但它也是一种“善”的审美。 纪实摄影特殊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导致了它反思性的审美特征,纪实摄影看似是简单的对视觉现场的复制,但这种复制中却有对视觉现场有力的反思。
【关键词】:纪实摄影 悲剧性审美 反思性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4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第一章 纪实摄影的概念及其历史11-21
  • 1.1 纪实摄影的概念11-16
  • 1.1.1 纪实摄影产生的条件11-12
  • 1.1.2 概念解析12-15
  • 1.1.3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15-16
  • 1.2 西方纪实摄影史16-19
  • 1.2.1 形成时期16-17
  • 1.2.2 成熟时期17-18
  • 1.2.3.转型18-19
  • 1.3 中国纪实摄影19-21
  • 第二章 纪实摄影的审美形式与审美内容21-34
  • 2.1 纪实摄影的审美形式21-25
  • 2.1.1."形式"的概念解析21-22
  • 2.1.2.纪实摄影形式的特殊性22-23
  • 2.1.3.纪实摄影在形式上的几次变革23-25
  • 2.2 纪实摄影的审美内容25-30
  • 2.2.1."真"的审美26-27
  • 2.2.2."善"的审美27-29
  • 2.2.3."悲剧性"的审美29-30
  • 2.3 对唯美主义的批判30-34
  • 2.3.1.关于唯美主义31
  • 2.3.2.唯美主义在摄影中的体现31-32
  • 2.3.3.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对立32
  • 2.3.4.纪实摄影的终极关怀精神32-34
  • 第三章 纪实摄影的审美特征34-49
  • 3.1 纪实摄影审美是反思性的审美34-43
  • 3.1.1.对社会的反思34-39
  • 3.1.2.对人的反思39-43
  • 3.2 想象:纪实摄影审美之动力43-49
  • 3.2.1.关于"想象"43-45
  • 3.2.2."想象"在纪实摄影审美活动中的作用45-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丁升华,陶水平;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情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徐晓风,张艳涛;现象学视域的人的主体性[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10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3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7 周海春;;《道德经》视域下“大道”运思的海德格尔方式[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舒红跃;;技术、政治世界与本真生存(未定稿)[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陈,

本文编号:600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600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