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纪实摄影与社会边缘人

发布时间:2017-08-25 15:44

  本文关键词:纪实摄影与社会边缘人


  更多相关文章: 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 社会边缘人


【摘要】:纪实摄影一词从诞生之日起,便被伴以“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色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纪实摄影兴起并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潮。这些作品不约而同的将镜头对向了社会的边缘人群。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齐格蒙特·鲍曼关于“废弃的生命”的理论论述,以废弃物的堆积地——乡村和城市为切入点,选择了袁冬平的《穷人》和张新民的《包围城市》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在我国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边缘人面临怎样的命运,纪实摄影如何表征社会边缘人,这些表征具有那些社会意义等问题。 本研究认为,纪实摄影从两方面对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发挥着作用:一方面,纪实摄影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的展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为其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启蒙人们的公民意识,使社会边缘人的生活能够纳入社会发展的考虑中;另一方面,纪实摄影对社会边缘人的展现,是对现代社会“废弃”作为不可避免的命运的一种警示,迫使当政者设计应对“废弃命运”的有效途径,帮助那些社会边缘人群其重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 社会边缘人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405
【目录】:
  • 目录3-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9
  • 第一节 概念诠释9-12
  • (一) 对社会边缘人的界定:“废弃的生命”9-11
  • (二) 对纪实摄影的概念界定11-12
  • 第二节 纪实摄影的实践脉络12-16
  • (一) 国外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实践与研究12-14
  • (二) 国内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实践14-16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的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效用16-19
  • (一) 国外对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的研究16
  • (二) 国内关于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的论述16-19
  •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19-21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创新19
  • (一) 研究问题19
  • (二) 理论意义和创新之处19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9-21
  • 第三章 表征社会:当代中国语境与纪实摄影的平民视角21-30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语境下谁是“被废弃的人”21-22
  • 第二节 源于现代性的设计: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22-23
  • 第三节 纪实摄影与“废弃的生命”: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表征23-30
  • (一) 关注“废弃的生命”:纪实摄影的价值认同和秩序重建23-25
  • (二) 关注视角:从“被废弃”到“将被废弃”25-30
  • 第四章 案例分析30-61
  • 第一节 案例选择:废弃物的堆积地——从乡村到城市30-31
  • 第二节 乡村表征:关注现代社会“可牺牲的人”——以袁冬平的《穷人》为例分析31-44
  • (一) 表征群体:中国乡村的留守人口32-42
  • (二) 叙事方式:袁冬平如何拍摄“可牺牲的人”42-43
  • (三) 社会影响:《穷人》对于重建现代社会秩序的努力43-44
  • 第三节 城市表征:关注现代社会“过剩的人”——以张新民的《包围城市》为例分析44-59
  • (一) 表征群体:向城市的远征的中国农民45-51
  • (二) 现代性及其弃儿:废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51-58
  • (三) 社会影响:《包围城市》对于重建城市社会秩序的努力58-59
  • 第四节 《穷人》与《包围城市》的比较分析59-61
  • (一) 城乡表征的差异59-60
  • (二) 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关系的差异60-61
  • 第五章 讨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61-69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61-65
  • (一) 纪实摄影对社会边缘人的影响61-62
  • (二) 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62-65
  •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的反思:机遇与挑战65-69
  • (一) 关于纪实摄影本身65-67
  • (二) 关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实践的反思67-69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对于新纪实摄影的期待69-71
  • 图片目录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件1:访谈纲要77-78
  • 附件2:访谈袁冬平(录音整理)78-83
  • 附件3:访谈张新民(录音整理)83-88
  • 注释88-92
  • 后记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朝明,张衔;扶贫攻坚与效益衡定分析方法——以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自治州为样本点[J];经济研究;1999年07期

2 李北方;;谁是新工人[J];南风窗;2012年21期

3 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年10期

4 李晓洁;纪实摄影──非占有的观看方式[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张亚杰;纪实摄影——摄影主题的选择与揭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朱炯;;纪实摄影,追问世界真实的存在[J];中国摄影家;2006年08期

7 杨小彦;;个人观察的纪念碑[J];中国摄影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737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737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