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化合物相转变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本文关键词:过渡金属化合物相转变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更多相关文章: 过渡金属氮化物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 结构相转变
【摘要】:过渡金属化合物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过渡金属化合物材料研究较多的有两大类,一类是体材料,另一类是二维材料。体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质而被应用于冶金、建筑等工业加工过程中。其中,对于第IVB族过渡金属氮化物,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比较大的声子带隙、较小的介电常数和较高的抗磨擦腐蚀热稳定性而被广泛研究。这些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它们成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变换等离子体材料、装饰涂层和LED电子器件等潜在的候选材料。另外,二维过渡金属化合物因其优异的特性也备受关注,具有特殊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的剥离已成功的在实验上实现。接着对其二维材料的特性展开研究,结构转变、电子、光学特征等研究较多。最后,二维过渡金属硫族材料已经成功的运用到电子、微电子等器件中。本文主要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析Hf1-xN薄膜随着氮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的变化,同时分析导致结构变化的原因;并且对典型二维过渡金属硫族碲化物Mo Te2和WTe2的不同相(2H相和1T’相)之间的转变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同时研究其转变过程中的动力学能量势垒的变化。我们主要从材料的形成能、电子态密度、电子能带结构和电荷分布等角度分析材料的宏观结构稳定性和电学性质。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我们利用理论模拟方法研究了Hf1-xN(0≤x≤0.25)薄膜随着氮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变化。以岩盐结构Hf N为基础,当金属与氮的比值是1:1时,晶体结构是岩盐结构,当铪与氮的比值为3:4时,实验报道的稳定晶体结构是立方Th3P4相,而我们计算得到的稳定结构是正交相。我们在岩盐结构Hf N的基础上通过构建Hf空位来实现具有不同氮浓度的Hf1-xN的结构的建立。对于富氮相Hf3N4,我们通过构建N空位来实现具有较低N浓度的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形成能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具有Hf空位的岩盐结构Hf1-x N(0≤x≤0.25)在很大的浓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而当化学计量比低于3:4时,具有正交结构和立方结构的Hf1-xN的形成能急剧增加。并且随着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其电子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从金属特性变成半导体性质。其电子和光学性质可以通过控制Hf空位的浓度进行调制。对于带有Hf空位的Hf1-xN(0≤x≤0.25),来自于Hf原子自由电子的消失引起了Hf N结构的转变。2.通过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探究Mo(W)Te2的2H相和1T’相之间相转变的路径和动力学能量势垒。结果发现,2H相到1T’相的转变是同一平面的金属原子和硫族原子同时移动的结果,期间没有经过中间相1T相,并且其转变能垒较低,每个化学式单元大约0.9e V。两相的相对稳定性和能量势垒还可以通过施加应变来改变。施加应变会使动力学转变能垒降低。除此之外,外加应变引起的相结构的转变还可以实现对电子结构的调制。
【关键词】:过渡金属氮化物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 结构相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引言10-11
- 1.2 过渡金属化合物体材料的研究现状11-13
- 1.3 过渡金属化合物二维材料的研究现状13-14
- 1.4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基础理论和计算软件16-28
- 2.1 计算理论基础16-19
- 2.1.1 薛定谔方程16-17
- 2.1.2 波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17
- 2.1.3 Hartree-Fock的单电子近似17-19
- 2.2 密度泛函理论19-23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19-21
- 2.2.2 Kohn-Sham方程21
- 2.2.3 LDA和GGA两种交换关联近似21-23
- 2.3 能带理论基础23-25
- 2.3.1 Bloch定理23-24
- 2.3.2 计算能带近似方法24-25
- 2.4 第一性原理简介及VASP软件包介绍25-28
- 2.4.1 第一性原理介绍25
- 2.4.2 VASP软件包简介25-28
- 第3章 HfN到Hf_3N_4的结构和电子性质的转变28-42
- 3.1 引言28-29
- 3.2 计算方法介绍29
- 3.3 HfN到Hf_3N_4的结构相转变和电子性质的变化29-40
- 3.3.1 HfN到Hf_3N_4的结构相转变29-34
- 3.3.2 HfN到Hf_3N_4电子性质的变化34-40
- 3.4 结论40-42
- 第4章 单层Mo(W)Te_2的相转变和势垒的调制42-62
- 4.1 引言42-43
- 4.2 计算方法介绍43-44
- 4.3 结果和讨论44-59
- 4.3.1 相转变路径和势垒44-49
- 4.3.2 双轴应变条件下的相转变49-51
- 4.3.3 单轴应变条件下的相转变51-55
- 4.3.4 不同相结构的电子性质55-59
- 4.4 结论59-62
- 第5章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6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则呜;二硫属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润滑性能的关系的初步探讨[J];固体润滑;1982年03期
2 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钟;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的理论计算[J];物理化学学报;1991年04期
3 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钟;正八面体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的理论计算Ⅱ.[J];无机化学学报;1992年02期
4 李学奎,沈伊民,李伯符,孙家锺;正八面体过渡金属化合物能谱计算的程序设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03期
5 刘汉钦;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核磁共振[J];波谱学杂志;1995年05期
6 钟寿仁;油田作业中使用的化学品[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1年02期
7 王克强;过渡金属化合物晶格能的计算[J];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8 孙波,赵莹,徐怡庄,吴瑾光,徐光宪,王笃金,蔡远利,徐端夫;2-丙烯酰胺基-2-甲基-1-丙烷磺酸过渡金属化合物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年01期
9 张明昕,吴克琛,刘彩萍,韦永勤;密度泛函交换关联势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光学非线性的计算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10 关烨第,尚振海,王振英,李连顺;旋光性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Ⅰ.旋光性取代苯亚甲基-α-苯乙胺与钯(Ⅱ)形成的螯合物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文洁;洪茂椿;刘汉钦;;用INDO-CI方法计算钼和铬的卤氧化物的g因子[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余乐书;丰慧;胡征;;原位氯化物产生法合成铬基化合物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马利福;孔媛;义建军;汪红丽;豆秀丽;黄启谷;杨万泰;;多齿杂环苯亚酰胺基桥联咪唑类配体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张红艳;殷鹏刚;;二氧化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5 谢秀兰;刘执平;刘汉钦;;半经验的FPT CNINDO方法计算[MoO_nS_(4-n)]~(2-)系列中~(95)Mo的化学屏蔽[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李曹;高念;高惠芳;顾宜;;过渡金属化合物提高苯并恶嗪耐热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吴达旭;翁林红;卢灿忠;康北笙;刘汉钦;;含硫邻苯二酚配体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的~1H-NMR研究[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8 王博文;李养贤;张智祥;;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和相图数据库[A];第十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付拯江;李兆杰;张文彪;郭生梅;蔡琥;;Pd催化羧酸脱羧形成C-S键[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霞;过渡金属化合物微纳结构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霄鹏;过渡金属化合物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周虎;八氰基镧系金属和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甄军锋;过渡金属硼化物和硫化物的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徐源慧;钙钛矿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子和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郭静茹;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氢化物的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赵志颖;过渡金属化合物的低温热传导与磁转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赵嘉峰;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研究与调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丹丹;水溶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脱氢反应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齐燕飞;功能化多金属钒酸盐的控制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飞光;1,3,5-三氮杂戊二烯主族、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黄海华;过渡金属化合物相转变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吉林大学;2016年
3 陶阿丽;水热法制备过渡金属化合物[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高坤;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体系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阳;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反应体系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6 梁中强;层状前体法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7 马利福;新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8 刘玉霞;关于钌、亚甲硅基钨过渡金属化合物参与反应的机理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婉人;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03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00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