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安和九咏解读—档案、图样与烫样中的室内空间
发布时间:2017-12-06 11:32
本文关键词:万方安和九咏解读—档案、图样与烫样中的室内空间
【摘要】:万方安和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主要包括平面呈“SM”字形的建筑主体万方安和轩及其附属建筑、周边水系及桥梁。乾隆帝称其为“皇考所喜居也”。万方安和遗迹现存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仅余台基及周边水系轮廓。其外部造型尚可以通过圆明园四十景图有所了解,但对于其室内空间布局或装饰陈设,却没有直接的图像表现或是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万方安和九咏解读——档案、烫样与图样中的室内空间”为题,旨在以乾隆帝所作《万方安和九咏》为线索,利用现存的圆明园万方安和相关清宫档案、图存和烫样模型,解读万方安和的室内空间设计。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文字、图档中所反映的当时清宫的室内空间设计模式。论文首先对有关万方安和的现存资料进行了梳理,包括清宫的文档资料、样式房的图样与烫样。经过分析与解读,进行对于万方安和的初步推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下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对文档资料的解读成果主要集中在背景资料的补充上;而对图样的研究成果在于对万方安和的室内空间历史沿革有所了解;对烫样的解读则是集中在其空间形式和烫样本身的价值之上。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万方安和九咏》进行研究。通过对九咏文字的解读,结合图样与烫样中反映的信息,推测其对应的空间布局,包括内檐装修和家具陈设。并结合虚拟三维模型复原的方式,对九咏空间内的设计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功能空间,尝试对其进行设计手法的讨论,例如戏台空间的布置、线法墙序列的设计等。最后,以上一章总结的空间模式为代表,寻找其他档案、图样或烫样中记载的类似设计。通过横向的比对,尝试总结清代皇家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手法中的范式。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092;TU23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空间与距离的哲学[J];风景园林;2011年01期
2 杨仕若;;应用桁段有限元法对拱-桁组合体系桥的空间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吕建鸣;;丘墩大桥结构空间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1993年02期
4 刘光伟;三维模型的空间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5期
5 陈彦军,吴国平,李敬民;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物流配送模型研究及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年03期
6 王栋;彭建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彭文甫;周介铭;罗怀良;杨存建;赵景峰;;基于空间分析建模的水系自动提取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02期
8 王U,
本文编号:1258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25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