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绘画造型手法谈
本文关键词:装饰绘画造型手法谈 出处:《美术观察》200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装饰绘画 装饰变形 造型手法 客观物象 艺术家 具象绘画 审美意识 自然形象 重组 画面
【摘要】:正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及表现手段都是由其独特性与自身的功能去反映生活与表现生活的,装饰绘画也同样离不开这一原则。由自然形态转变为艺术形态,即由客观的形变为画面上的形,需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形手法。装饰绘画的造形手法是以变形(广义)为主要特点的。客观自然形象经画家的变形处理,必然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理想。千百年来,装饰绘画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艺术形体体系,与其它各门类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体语言传达方式。装饰绘画是画家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注重气韵、神似、精神、概括的装饰变形手法的再创造,创造的装饰形象具有非常生动的形式美感。装饰绘
[Abstract]:Just as any form of painting and means of expression by its uniqueness and their own functions to reflect life and performance of life, decorative painting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is principle, from the natural form to the artistic form. That is, from the objective deformation to the form on the screen, need the artist's artistic creation. This kind of creation needs to master a certain formative technique. The decorative painting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deformation (broad sense). The objective natural image is treated by the painter's deformation. Certainly more in line with their own aesthetic idea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ecorative painting has formed a more unified artistic form system, compared with other categories of art forms. Decorative painting is the re-creation of decorative deform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objective objects, focusing on charm, likeness, spirit and generalization. The decorative image created has a very vivid aesthetic sense of form. Decorative painting
【作者单位】:
【分类号】:J219
【正文快照】: 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及表现手段都是由其独特性与自身的功能去反映生活与表现生活的,装饰绘画也同样离不开这一原则。由自然形态转变为艺术形态,即由客观的形变为画面上的形,需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形手法。装饰绘画的造形手法是以变形(广义)为主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青;梁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虎枕艺术[J];文史杂志;2007年01期
2 李清斋;;论根艺造型(下)[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1999年03期
3 汪国勤;;陶艺作品中线的运用探讨[J];江苏陶瓷;2008年06期
4 房正;;数字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研究[J];电影评介;2010年05期
5 高鸣;;关于结构与秩序的若干笔记[J];中国油画;2008年03期
6 张雷;;试论现代素描教学之表现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胡冰;美必须是震撼心灵的[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邵大箴;;出自内心的歌——读曹力的画[J];中国油画;2007年04期
9 翟欣建;认识素描[J];美术向导;2002年02期
10 李亚平;罗丹对传统雕塑艺术造型手法的继承与革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光荣;;闻一多的艺术家气质及其兼政经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2 刘振永;;论汉画像艺术的意象造型[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5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沈宝基;;沈宝基诗论二则[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7 郭连文;;艺海无崖、艺海无边[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8 费省;;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9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路喜;;有感而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越;宋庄艺术大跃进[N];财经时报;2007年
2 李宁;张晓刚自述:我是负责内心的艺术家[N];深圳商报;2006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周欣;艺术“韩流”闹北京[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郜磊;精微世界见神奇[N];安徽日报;2006年
5 记者 马全祥 通讯员 董凤萍;市老龄办送戏下乡乐了农民[N];北京社会报;2006年
6 王嘉;新蓝顶 很成都很国际[N];成都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江宛柳;他把东方艺术的灵魂传达给世界[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佳人;画廊应为艺术家与收藏者架起一座桥梁[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刘喻涛 本报记者 李红兴;以艺术的名义聚集[N];财经时报;2006年
10 李博;走向世界的当代国画艺术家[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飞;进入主流[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4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Courtney A. Hogarth(山孩子);忆之根,梦之技[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黄剑;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7年
8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9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张激;国家艺术支持[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珂;真诚再现的真实[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2 周剑峰;观物取象 虚实相生[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3 李淑锦;写我胸中之逸气[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4 张方明;浅析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的意象化趋向[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跃芹;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和中国意象性油画精神表达的异同[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桂屏;论表现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D];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
7 张万东;通过分析当代绘画大师德·库宁的艺术作品论绘画表现形式[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8 王芳;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具象绘画中“形”蕴含现代意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文菊;情感释放与表述[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10 丁伟;幻化的语言[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434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43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