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建筑装修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保障
[Abstract]: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building and decora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pollution of our living space, but also all the indoor space of our daily work and life, such as offices, meeting rooms, classrooms, hospitals, etc., indoor environments and hotels, cinemas, theatres, libraries, etc. Pollution in indoor public places such as shops, stadiums, gyms, dance halls, waiting lounges and other indoor public places. The impact of such a wide range of indoor pollution on people's work and life, especially their health,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people are in indoor air pollution,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caused 35.7%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22% of chronic lung diseases and 15% of bronchitis, bronchitis and lung cance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of citizens,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well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generational coordin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 refers to the citizen's right to require it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o have basic ec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enjoy good environment, that is, the right to enjoy good (i.e. health, safety and comfort)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right of tranquillity. The right to lighting, ventilation, clean air, clean water, etc.; the right to refuse to deteriorate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refuse to deteriorate the environment (i.e., water pollution, noise, damage to natural landscape, etc.); the right to know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citizens have the right to know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e fourth is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gislation, that is,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gis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of building decoration polluti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ontrolling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proper meaning of realizing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s. Our country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egislation and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of building deco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unified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ilding decoration pollution, a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quality of indoor environment of building decoration and a system for accep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pon completi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and judicial review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ontrol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8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华;郑相宇;卢开聪;;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要点[J];广州化工;2011年13期
2 韦晓梅;;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北方环境;2011年06期
3 杨叔照;;探析环境影响评价对高速公路建设的作用机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2期
4 官灵彬;于礼;张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5 林文杰;林曼斌;任乃林;;环境影响评价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开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年05期
7 战友;李立欣;任广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8期
8 陈书琴;周葆华;孙慧群;;环境影响评价课堂的人文教育[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
9 颜鹏飞;付海荣;赵争争;;浅谈对环境管理体系“4.3.1环境因素”的理解[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年05期
10 邱梅;付正祥;段琼;;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红艳;;初探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关系[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许向宁;李胜伟;唐川;黄润秋;袁永旭;;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英彩;乔润卓;;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罗春;彭民浩;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彭民浩;罗春;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蔡玉梅;郑伟元;贾克敬;杨枫;;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春阳;丘文先;吴新胜;付云燕;吴杰;沈伟;;扩散模式在垃圾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耿红;孔亚平;陈济丁;徐宪立;;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鸣岐 通讯员 党金生 陈旭;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成立[N];天津日报;2009年
2 记者郝佼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受好评[N];忻州日报;2009年
3 张兵 胡新伟;兴源老湾东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通过[N];中国黄金报;2010年
4 记者 李强;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听听您的意见[N];福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薛光平;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工最高罚20万[N];银川晚报;2010年
7 记者苏敏;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N];伊犁日报(汉);2011年
8 记者 李新雄;我区将从四个方面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N];广西日报;2009年
9 记者 田逢春;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我省经济建设[N];云南日报;2010年
10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4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7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方;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信兰;预防建筑装修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曹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金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魏鹂;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徐庭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赵丽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张美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张国滨;世行贷款MY市路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1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22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