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装饰形式——从出土汉画看古代节令生态习俗对民间美术设计的影响
[Abstract]:Developed politics, econom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though i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our country has also left a heavy brush rich Hua Zhang. But. The war chaos brought destruc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J2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镇烽;;秦晋两省东汉画像石题记集释——兼论汉代圜阳、平周等县的地理位置[J];考古与文物;2006年01期
2 杨孝军;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画像石[J];文物;2007年02期
3 刘克;;汉画像石艺术的阴阳本原与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常艳;汉代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的形成与演变[D];汕头大学;2007年
2 刘静;战国两汉狩猎图探析[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杨丽;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D];郑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Э.В.基鲁索夫;余谋昌;;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世界哲学;1986年04期
2 ;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一种民族意识[J];道德与文明;1987年05期
3 李耕夫;中国古代生态意识浅说[J];理论观察;1987年01期
4 周穗明;“全生态意识”与当代哲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1987年06期
5 李耕夫;;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学说[J];学习与探索;1987年04期
6 赵建军;修涛;;关于生态意识的几点哲学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7 侯吉侠;试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8 王杏玲,谢光前;培养生态意识重在教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徐嵩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理性生态人[J];森林与人类;1997年02期
10 王晓华,姚新勇,范钦林,葛红兵;生态意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意识[J];森林与人类;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宝辉;;媒体与生态意识[A];珠海—澳门生态城市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0年
2 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3 何俊萍;;传统聚居环境的意象建构——傣族聚居环境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4 何庆;;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山西大学环境科教楼方案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曾奕东;;论城市绿地生态意识[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2004年
6 孟明浩;顾晓艳;章健;;生态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的实现[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海声;;人类生态行为与生态城市建设[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8 姚全兴;;重视和提倡青少年生命生态美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张学智;;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以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为视角[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仁卿;郭卫华;韩雪梅;;房干村生态文明建设分析[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家奉;创新“泰达模式”的核心机密[N];中国纺织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崔国清 李宏涛;黑土绿荫 强县富民[N];中国特产报;2000年
3 张晓荣;生态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N];贵州政协报;2000年
4 谢文明;海南: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N];经济日报;2000年
5 红石林业局 刘长久 曹静欣;对林业资源综合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6 杨继荣 杨希纯;应强化全民生态意识[N];四川政协报;2000年
7 熊志辉;生态城市:离深圳有多远?[N];深圳商报;2000年
8 刘征荣;怒江州发展经济不忘环保[N];云南日报;2000年
9 孟向荣;长春动植物公园鸟儿鸣花儿俏[N];中国建设报;2000年
10 姜涛;《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重新编梳生态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笛;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张国祯;建构生态校园评估体系及指标权重[D];同济大学;2006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陶火生;生态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李笑春;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管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勇;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季君君;海明威在其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表现的生态女性意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沙未来;中学生物学教育中生态伦理观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伟;城市河岸的生态更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许凌冬;生态文艺学视域下的宗白华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5年
7 党超;秦汉生态文化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李艳;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翟乃海;崇敬自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陈妙玲;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生态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49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24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