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隋唐十二生肖墓志的起源与装饰风格
[Abstract]:The epitaph is an important burial object in the funeral ceremony in our country. It originated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criminal tombs brick, used to record people and tombs; Cao Wei period because of the ban on the wind gradually and the original tree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used to carry virtue, from the content to write, are no different from stone tablet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inscription was gradually formed and protected by the cover of the Zhi, whose inscription was called epitaph because of the inscription of praise or lamentati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the heyday of epitaph development. The decora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inscriptions of bird and insect, seal and seal, but also the "four spirits", flowers and plants and gossip symbols, and the animal zodiac ornaments, which represent 12 hours.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J];中原文物;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甘霖;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2 张树国,段开正;《诗经》祝辞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韩坤;;中国古文化中大山崇拜心理之探讨[J];东方论坛;2010年02期
4 刘冬颖;《尚书·酒诰》与《诗经》中的酒德[J];东疆学刊;2003年03期
5 徐冲;;从“异刻”现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产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微微;;中国传统民俗风情演绎的生命意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7 毛宣国;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8 杜希宙;祭祀文化概观[J];衡水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9 韩坤;;中国古文化中的大山崇拜心理——昆仑山与五岳的关联性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胡雅丽;楚人宗教信仰刍议(续)[J];江汉考古;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钟国发;;西方异域信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史宏蕾;;晋南稷王文化田野考察研究与新绛稷益庙壁画图像文化探索[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郝振楠;;文化整合思潮下秦人信仰成因探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6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瑾华;《诗经·周颂》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D];南开大学;2005年
9 张鑫;中医伏邪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礼俗词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魏红;中国古代文字崇拜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洪安;论传统武术套路形成的渊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爱秀;北魏丧葬制度探讨[D];郑州大学;2005年
8 纪芳芳;试论水意象在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衍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齐慎;《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舟子;;羊社与《石门铭》初考三题[J];文博;1989年03期
2 李朝阳;;吕他墓表考述[J];文物;199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珑;明戴廷仁夫妇墓志释录[J];考古与文物;2004年06期
2 王京阳;马骏墓志辨伪[J];文博;2002年03期
3 邢心田;河南孟县出土后周太原夫人王氏墓志[J];文物世界;2002年05期
4 李星明;隋唐墓志四神十二生肖装饰图案中的易理[J];装饰;2003年07期
5 和国栋;曹谨及其墓志铭新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倪润安;墓志所见上谷寇氏的兴衰[J];北方文物;2000年04期
7 陈彝秋;唐代扬州城坊乡里考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周铮;关于《朔州出土金代墓志》的两点看法[J];考古与文物;2001年04期
9 韦娜,赵振华;贺知章撰许临墓志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宗典;;元任仁发墓志的发现[J];文物;195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林芳;;出土墓志所见长治地区的清河崔氏[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康;;辽杜■墓志考[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3 邵磊;;刘宋临澧忠侯《刘袭墓志》疏证[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康;;唐论博言墓志考释[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5 严丽红;;探寻中国特色的现代装饰风格[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晓薇;王其yN;;唐高宗朝两方《王大礼墓志》合考[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7 刘思怡;;墓志所见唐代宗室之婚姻[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赵振华;;唐徐峤墓志与徐峤妻王琳墓志初探[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9 杨子华;;《水浒》的作者是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兼驳《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与<水浒>》[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振华;;五代宋廷浩墓志与张从宾叛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亚武 实习生 王子君;阎立本之孙墓志在洛出土[N];洛阳日报;2009年
2 李松;《李谋墓志》取法研究[N];中国艺术报;2004年
3 李松;北魏《元绪墓志》取法研究[N];中国艺术报;2004年
4 记者 余明照;碑联墓志著新篇[N];恩施日报;2006年
5 张鹏;《吐谷浑氏墓志》鲜活不欺世[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罗新;新出墓志与现代学术伦理[N];南方周末;2008年
7 记者 张亚武 实习生 王子君;出土唐代墓志将偃师称“殷都”[N];洛阳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李端凯 黄珂;醴陵发现乾隆年间墓志石碑[N];湖南日报;2010年
9 记者 原建军 实习生 梁靖;160多方民间墓志入藏碑林[N];西安日报;2006年
10 葛华廷;关于圆慧大师玄福墓志之浅见[N];赤峰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涛;墓志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2 姚美玲;唐代墓妼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谦功;荷兰陶瓷之都代尔夫特崛起的历史动因与现实意义[D];清华大学;2007年
8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达志;唐代后期藩镇与州之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装饰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唐代鱼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魏平;汉魏南北朝墓志同根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智红;唐千方妇女墓志所反映的婚姻与家庭生活[D];西北大学;2000年
4 张西萍;论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在现代室内装饰语言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冠;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式内涵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6 仲珊;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春芳;从墓志看唐代宫女的等级[D];西北大学;2003年
8 毛阳光;唐墓志与唐代风俗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余静;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康平;现当代装饰风格商业插画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29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32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