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残装饰习俗探析
[Abstract]:Foot binding, tooth chisel, physical perforation, skin pin and other forms of self-harm decoration custom, is a product of many factors in a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is is either an aesthetic idea, or a religious belief, or a trace of the pursuit of life, or a helpless choice. From the appearance of ancient Chinese custom of self-harm decoration, we can find out the diversity of the ancients' spiritual pursuit.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2 朱有志,曹建文;论公平、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一种新的解析视角[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王立,陈昕馨;再论鬼灵酬恩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王海明;;公正类型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邹菡;《红旗谱》:现代革命语境中的复仇模式变革[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桂萍;;中西复仇文学的法伦理解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黄涛;何炼成;;井田制研究——对先秦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欧人;粤商人格特征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龚天平,尹伟中;现代管理伦理的公正理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孙友祥;;行政公正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龚天平;走向卓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黄晓学;从“惑”到“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汪洁;闽台宫庙壁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芳云;公正:社会转型时期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景琦;公务员公正观的培育及监督机制的完善[D];天津大学;2004年
5 林开强;西南少数民族的星辰崇拜——生命溯源[D];四川大学;2004年
6 鞠培霞;上巳节与少数民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吴建萍;正义的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丽红;元代平阳杂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帆;近现代桂越边境贸易研究(1889-1949)[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义;愿美学茁壮成长[J];哲学研究;1980年12期
2 瓦西里·马科维丘克 ,褚一平;艺术的道德责任[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3 洪毅然;简论美和审美意识的阶级性和共同性[J];甘肃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4 加申;;全国美学会议学术讨论侧记[J];哲学动态;1980年08期
5 李致钦;;试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李致钦;;论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其特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7 庄其荣;论康德“美的分析”第一个契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8 全国高等民族院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美学十讲》编写组;什么是美感?——《美学十讲》第四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9 周仁强;“共同美”、“阶级美”非科学命题[J];江淮论坛;1981年02期
10 陆一帆;第一章 绪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徐书城;;美学方法论改革刍议——马克思主义和美学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朱存明;郑广智;;《人类学美学的崛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陈晓琦;;新闻摄影美与艺术性再探[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洁;美术馆,,应请更多观众走进[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湘雅医学院附二院老年病科副教授 屈晓冰;治不了则临终关怀[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乔羽;“终于进入了专家的视野”[N];光明日报;2000年
4 曹瑞金;正确认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5 李一安;强化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N];人民日报;2000年
6 明照;文学与科学携手[N];文学报;2000年
7 羽军;现代意识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0年
8 雷达;中国文化怎样影响世界[N];文艺报;2000年
9 杨军;期刊封面设计刍议[N];安徽日报;2001年
10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3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8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莺;艰难的心路历程——当代城市女性小说的女性审美意识流变[D];暨南大学;2001年
3 贾玺增;近代西方非主流服饰发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4 王刚;唐前山水诗之源起及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邹晓霞;南北朝边塞诗的审美形成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三浦由利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张燕飞;明末人物画四家变异画风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庆霞;钗黛形象接受史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51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35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