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国旗袍纹样的装饰特征及表现
发布时间:2019-10-11 21:19
【摘要】: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国人眼中还是在西方人眼中,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出东方女性的仪态及气韵的传统女性服饰,有“无冕国服”的美誉,每逢重要的庆典或交流活动,人们总能看到华人女士们身穿旗袍的美丽倩影。事实上,曾经盛行于民国社会的传统旗袍确实以政府颁布条令的形式被正式确立为民国女性的“国服”,有着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民国旗袍不仅视觉形象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底蕴浓厚,在艺术造诣上也颇有大将之风,是中国传统装饰设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可以明确的是,在塑造民国旗袍的整体视觉形象的过程中,依附于旗袍表面的装饰纹样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是一块不容小觑的艺术瑰宝。 民国旗袍纹样的装饰特征及其具体表现与民国旗袍本身的发展与演变一脉相承,毕竟旗袍纹样的设计风格与实际的视觉效果,必须时刻与旗袍本身的造型结构与风格特征相互契合,相得益彰。追根溯源,民国旗袍的基本形式脱胎于旧式的清代旗袍,但从其本质上来说,民国旗袍是由在历史转型时期进发出新文化、新艺术孕育而来的时代产物,满汉文化的深度交融与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共同成就出了它独特的造型款式特征和丰富的装饰纹样表现,为后世的旗袍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民国旗袍受到了西方艺术理念的深度影响,使旗袍纹样的题材内容同时囊括了传统吉祥纹样与西方外来纹饰,产生了亦中亦西的设计美感。在装饰风格方面,简练、素净的装饰纹样是民国旗袍的主流表现方式,与民国社会崇尚的自由、自主的精神风貌相辅相成。但与此同时艳丽妩媚的摩登装饰风格也在民国旗袍纹样的设计发展中占据着一席重要的位置,与清新柔和的素雅风格共同谱写出一段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由西式艺术与文化引领而来的立体审美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空间,使民国旗袍的装饰纹样从相对静态的平面成像效果上升到了与视觉节奏互相同步的动态立体成像效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氛围增添了几分现代感,与代表封建腐朽思想的的清代旗袍奢华、静固的审美表现背道而驰,也使民国旗袍纹样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装饰特征表现。 就其本体而言,民国旗袍纹样中也蕴含的许多装饰设计层面的规律和意义,如果加以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则必然能对当今的装饰艺术发展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本论文以民国旗袍纹样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造型艺术语言的特征分析,以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探讨,旨在总结出民国旗袍纹样在装饰设计层面的特征与表现,尝试站在设计的角度,从中剖析出使民国旗袍在历经数十年风雨变迁后仍能长盛不衰,广受赞誉的根本原因,探寻民国旗袍纹样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涵养与艺术财富。
【图文】:
图1-1清乾隆时期的箭袖旗袍美特征的曲线身形遮盖的严严实实,再配上醒目的旗女头饰以及限制穿戴和行走姿态的“花盆底鞋”,扮就这样粉墨登场了。令人叹笑的是,这套繁赘旗袍纪中国服饰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连续沿用了近三个世纪,一直至清朝末年也未有大的皇后到晚清的末代皇后婉容,都毫无例外的裹着这身装。张爱玲在《更衣记》中也曾这样感叹道:“我们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式上一直保持自律守旧态度,但对于依附在旗抱表面极为精细奇刻的态度。因为清朝身份等级规制具有稠也就促使清代旗袍纹样形成了种类浩繁、功能指代明千变万化、繁~华丽的装饰特征,堪称视觉观感层面一份清代旗袍纹样门类统计表的话,我们就能发现样表现出了 “以天然植物纹样为主,动物纹样为辅;形象为辅;以天地云海为主,,人造器物为辅”②的总十分直观的体现出了能骑善射的满清民族崇尚自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23.5
【图文】:
图1-1清乾隆时期的箭袖旗袍美特征的曲线身形遮盖的严严实实,再配上醒目的旗女头饰以及限制穿戴和行走姿态的“花盆底鞋”,扮就这样粉墨登场了。令人叹笑的是,这套繁赘旗袍纪中国服饰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连续沿用了近三个世纪,一直至清朝末年也未有大的皇后到晚清的末代皇后婉容,都毫无例外的裹着这身装。张爱玲在《更衣记》中也曾这样感叹道:“我们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式上一直保持自律守旧态度,但对于依附在旗抱表面极为精细奇刻的态度。因为清朝身份等级规制具有稠也就促使清代旗袍纹样形成了种类浩繁、功能指代明千变万化、繁~华丽的装饰特征,堪称视觉观感层面一份清代旗袍纹样门类统计表的话,我们就能发现样表现出了 “以天然植物纹样为主,动物纹样为辅;形象为辅;以天地云海为主,,人造器物为辅”②的总十分直观的体现出了能骑善射的满清民族崇尚自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克瑜;;《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李欣韵;;仿古与生态园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园林设计特色解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薛雯;;论张爱玲作品的“叙事戏剧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张玉秀;爱情与亲情的消解——张爱玲作品“苍凉”意蕴的集中体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白先勇与张爱玲悲剧艺术的审美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焦雪菁;黄丹;;张爱玲的“上海眼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王t
本文编号:2547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54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