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21:21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周时期三晋两周地区的铜镜,以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以部分传世材料为参考辅助。本文对出土铜镜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依据主题纹饰及工艺等分为七类,分别为:素镜类、纯地纹镜类、花叶纹镜类、山字纹镜类、禽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特种工艺镜类。通过类型学研究,以分析出土铜镜的纹饰、钮式、钮座、镜缘等变化为主,结合该区墓葬和典型器物,将本区出土铜镜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期,分别为: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及战国末期,并总结了各期特征。此外,以排列对比侧视图等方式,探讨了铜镜钮式、尺寸、镜缘等与分期相关的问题。据以上对出土铜镜的研究,可归纳出本区铜镜的纹饰风格,结合部分传世铜镜,从而总结出本区铜镜的风格特征:双圈式、双圈环绕式或三圈式布局;主纹多仿自本区青铜器的纹饰,有时作独特的顶视形象布置;几何纹等辅纹常以独特的填纹装饰法填于主纹内装饰;构图相对疏朗,多高浮雕、双粗线条,风格写实;铸制优良,工艺精绝,见有多种特种工艺,如彩绘、透雕、包贴、镶嵌等。此外,以镜范、镜模等相关遗存研究铜镜的常规工艺;分别从彩绘、包贴、镶嵌、透雕等四类工艺入手研究铜镜的特种工艺。最后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解析了本区铜镜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从铜镜的视角,探讨本区与其他区的文化交流,并找出本区铜镜的文化渊源。依目前所据材料,第一期周文化因素显著;第二期晋文化因素显著,融合仿商、周、北方系文化因素;第三期多个文化因素互相融合,见有仿商、周、北方系、晋、楚、秦及地中海文化等文化因素;第四期秦文化因素显著。在第二、三期,即本区铜镜的发展期和鼎盛期,晋文化因素最为显著,为本区铜镜的主体,确立了本区铜镜的基调。
【图文】:

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


2.4一类Aa型Ⅳ式全素镜河南新郑双楼村M139:1图2-1.2.3一类Aa型Ⅲ式全素镜山西侯马乔村M7169:2

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


2.1一类Aa型Ⅰ式全素镜山西运城闻喜上郭村M19:4图2-1.2.2一类Aa型Ⅱ式全素镜山西侯马新绛西柳泉M5: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波;;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虎纹饰初探[J];收藏家;2014年04期

2 何志国;;先秦时期莲瓣造型流变及其含义[J];民族艺术;2013年04期

3 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J];考古学报;2012年02期

4 彭雪飞;;战国青铜器错金银工艺的再认识[J];东方收藏;2011年03期

5 孙升;秦颍;张少昀;谢尧亭;金普军;;侯马陶范表层处理技术初探[J];铸造;2008年10期

6 安志敏;安家瑗;;中国早期黄金制品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学报;2008年03期

7 高西省;杨国庆;;洛阳出土战国特种工艺铜镜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原文物;2007年05期

8 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镶嵌工艺技术[J];金属世界;2007年01期

9 干福熹;;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J];自然杂志;2006年05期

10 邵会秋;杨建华;;早期斯基泰文化及欧亚草原的动物纹起源问题的探讨——从《斯基泰—伊朗动物纹风格的起源》一文谈起[J];西域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汤洁娟;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遗存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蒋莉;先秦玉器纹饰艺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3 张庆;楚国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张亮;东周社会结构演变的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倩;战国楚系铜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2 左丽阳;山西传统贴金工艺探究[D];山西大学;2014年

3 苏军强;三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寇少丽;中国北方草原人物纹饰与古代北方民族文化之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9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39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