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6:53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太快,快到连我们都还没有去仔细加以研究,很多原生态文化就已经流失殆尽了。我国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如今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已经被遗忘了。面对这样的困境,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去思考苗族服饰文化的生存问题。需要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态伦理和审美观等都深深地根植在他们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服饰文化的特殊性和其发展的延续性也是独树一帜的。究其原因,也是源自于服饰在其演化过程中与黔东南特殊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良性共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要去做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如果不了解服饰文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没有办法研究下去的。也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更不用说是保护了。如果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那么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的平衡则是维持苗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民族生态与审美的范畴,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依据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生态美学、生命哲学的相关理论来对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服饰文化纳入到一种以个体生命为基点的三重生命理论(人具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视野中去关照,将非常有利于充分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文化生态中的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首先体现出的是他们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服饰这种与人体如影随形的装饰表达的实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服饰所表达的各种文化符号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精神寄托以及情感诉求有着良好的生态关系,与其他民族和族群内的文化也是一种互为关系的生态关系;最后,苗族内外的各种关系的划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服饰来完成的,并通过鼓社等苗族生态制度加以完善,这也就是服饰在社会生态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黔东南的自然生态是苗族人生存的前提条件,那么构筑在文化生态上的民族精神则是维系着他们整个民族发展的血脉。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就需要保持民族精神的自觉发展,当然就需要合理的文化生态观加以引导。无论我们是从黔东南的“衣食住”中去发现他们文化中完整的生态群落,比如服饰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生态工艺、图案中的生态表达、民居建筑的材料和布局等亦有着生态因子;还是在黔东南苗族的人生礼仪中,去发现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观念的外化共筑成的文化生态空间。无不都是他们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不竭源泉。人类不仅是具有生物生命的个体,同时也是文化积淀的产物。黔东南的民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互动,文化的差异和变迁也是他们适应环境而作出的调整和选择。因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所以去正确认识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生态就是一种最好的保护。黔东南苗族,千百年来沿袭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服饰装扮的习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黔东南苗族服饰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群山之巅闪耀。独特的服饰文化生态,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元格局。为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的原理,为黔东南苗族服饰在新时代下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诚然,因为研究能力和时间所限,论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也将是今后努力之目标。
【图文】:
图 2- 1 黔东南苗族女性制作糯米饭 图 2- 2 黔东南五色糯米饭糯米糍粑。明代嘉靖的《贵州通志·风俗》载:“葛彰司苗人”有丧事,则豕、舂米糕”。清朝乾隆初年的《楚南苗志》载:苗族“吃鼓脏”杀牛祭祖“列米饼”以祭祖先。所谓“米糕”、“米饼”,也即是糯米糍粑。糯米糍粑作方法是将先一天的糯米泡发,再放入木甑子[1]中蒸熟,并趁热将蒸好的倒入石槽,用大木槌捶烂。然后用手掬成团,再用双手压成圆型的饼。晾干
图 2- 1 黔东南苗族女性制作糯米饭 图 2- 2 黔东南五色糯米饭糯米糍粑。明代嘉靖的《贵州通志·风俗》载:“葛彰司苗人”有丧事,,则豕、舂米糕”。清朝乾隆初年的《楚南苗志》载:苗族“吃鼓脏”杀牛祭祖“列米饼”以祭祖先。所谓“米糕”、“米饼”,也即是糯米糍粑。糯米糍粑作方法是将先一天的糯米泡发,再放入木甑子[1]中蒸熟,并趁热将蒸好的倒入石槽,用大木槌捶烂。然后用手掬成团,再用双手压成圆型的饼。晾干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S941.12
本文编号:2686563
【图文】:
图 2- 1 黔东南苗族女性制作糯米饭 图 2- 2 黔东南五色糯米饭糯米糍粑。明代嘉靖的《贵州通志·风俗》载:“葛彰司苗人”有丧事,则豕、舂米糕”。清朝乾隆初年的《楚南苗志》载:苗族“吃鼓脏”杀牛祭祖“列米饼”以祭祖先。所谓“米糕”、“米饼”,也即是糯米糍粑。糯米糍粑作方法是将先一天的糯米泡发,再放入木甑子[1]中蒸熟,并趁热将蒸好的倒入石槽,用大木槌捶烂。然后用手掬成团,再用双手压成圆型的饼。晾干
图 2- 1 黔东南苗族女性制作糯米饭 图 2- 2 黔东南五色糯米饭糯米糍粑。明代嘉靖的《贵州通志·风俗》载:“葛彰司苗人”有丧事,,则豕、舂米糕”。清朝乾隆初年的《楚南苗志》载:苗族“吃鼓脏”杀牛祭祖“列米饼”以祭祖先。所谓“米糕”、“米饼”,也即是糯米糍粑。糯米糍粑作方法是将先一天的糯米泡发,再放入木甑子[1]中蒸熟,并趁热将蒸好的倒入石槽,用大木槌捶烂。然后用手掬成团,再用双手压成圆型的饼。晾干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S94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迅;;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进展[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庄勇;岜沙苗族生活习俗简介[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3 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理论探索;2004年03期
4 王鸿儒;贵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5 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孙玲;毕节灵峰寺苗族服饰成因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年01期
7 王长乐;论“文化生态”[J];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陆群;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江川静英;从沈从文作品看苗族服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龙海清;苗族族名及自称考释[J];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04期
本文编号:268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8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