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内蒙古地区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2:24
【摘要】: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极具民族特色,其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马头琴造型艺术及其制作技艺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停留在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保护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多方位展示马头琴的文化艺术特征及制作技艺,更好的传播与交流,引进现代数字化保护手段迫在眉睫。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将其运用于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和制作技艺的保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制作的马头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马头琴的历史沿革、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马头琴的造型、装饰、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并且对其材料、结构、特色技艺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性研究找到地区之间马头琴造型艺术特征及制作技艺的共同点与差异,为进行数字化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增强现实技术为手段,对内蒙古地区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及制作技艺进行真实场景构建,最终形成对马头琴的三维数字化保护模型、音频、视频、图文、文本等全方位保护形式,推进了马头琴数字化保护的进程,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632.3;TS953.23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造型艺术


2逦内蒙古地区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及数字化保护研究法,使得参与者对于马头琴的了解更加全面与透彻,进而推动马头琴的数字护实现。逡逑1.2研究内容及框架逡逑通过对蒙古族马头琴的起源与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马头琴的造型艺术征及特色制作技艺的比较研宄,找到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造型艺术特征、色制作技艺的差异性,然后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邋Reality,简称为AR等相关的技术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马头琴造型艺术特征的数字化保护措施。逡逑通过以上科学论证与研宄,实现马头琴的造型艺术特征与特色制作技艺字化保护,使得马头琴的特色文化艺术特征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非物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一条新的路径,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程。宄框架如下图:逡逑—绪论

图片,奚人,胡琴,元史


2.1.1奚琴逡逑多数学者认为唐代的奚琴是马头琴最早的起源。据《新唐书?北狄传》记逡逑载,奚琴出自奚人,由奚人带入中原,故而称之为奚琴(如图2)。在孟浩然的逡逑《宴朵山人亭诗》中记载:“竹引嵇琴(奚琴)入,花邀戴客过”。欧阳修在《试逡逑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出奚八月,奚奴之双泪落,抱琴置酒试一弹,曲罢逡逑依然不能作。”刘敞有诗云:“奚人作琴便马上,弦如双茧绝清壮”,从以上的逡逑列举中不难发现从唐代至宋代初期是奚琴发展的强盛时期。其实质是二弦筒形胡逡逑琴,是胡琴的一种。而马头琴是由马尾胡琴演变而来,由二弦筒形胡琴发展到四逡逑弦筒形胡琴,因此与其有一定的关联性。逡逑2.邋1.2火不思逡逑“火不思”一词最早追述至《元史?礼乐志》。蒙古民间称它为“胡兀尔”,逡逑今译作“好比斯”、“火比斯”、“胡比斯”、“胡巴斯”等[2]。元代关于火不逡逑思形式的记载《元史?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逡逑如半瓶i

本文编号:2760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60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