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宋体”字体创意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4
【图文】:
第一节 “宋体”的演变宋代,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高峰。宋代 300 年的历史,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奉行“重文抑武”政策,注重收藏、编撰和整理图书,也使得文学艺术等领域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使印刷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印刷技术、印刷质量、印刷品种的分布远远超过了前代,也留存下大量的宋刻本书籍文献。由于对书籍的需求使得雕版印刷业进入鼎盛时期。雕版刻写的字体,一般由书法家或楷书功力深厚的写工书写,由刻工反拓、临刻。因此,在目前留存的宋代雕版印刷品中,大都保留了书法名家的味道(如图 1-1)。但在“方技皆下品”的封建社会时期,雕版刻字只是一种营生方式。并且纤小的文字要体现文字的笔法,有较高的难度。收入方面,刻工的报酬“其价廉”①。因此,刻工们不得不提高雕刻速度。在不妨碍文字大的结构、形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重复刻刀,变曲线为直线,变复杂为简单,以减少奏刀次数②。宋刻本字体逐渐简化楷书的笔画写法,为宋体字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从唐刻本、宋刻本、明刻本中找出其共有的字进行对比(如图 1-3),可以清晰的看出,唐刻本中以楷书的写法形式雕刻,楷味浓厚,如同书写之字;宋刻本中的字体笔画富于变化,顿挫感明显,仍延续了楷书的形式,但逐步有了对楷书的简化意识;明刻本中字形变得更为直接,脱离了书写的形式却还保留着一丝书写感。字体的倾斜之势逐步消失,笔画趋于平直、和缓,有了宋体字的雏形。图 1-2 明刻本图 1-3 不同刻本字形比较
从唐刻本、宋刻本、明刻本中找出其共有的字进行对比(如图 1-3),可以清晰的看出,唐刻本中以楷书的写法形式雕刻,楷味浓厚,如同书写之字;宋刻本中的字体笔画富于变化,顿挫感明显,仍延续了楷书的形式,但逐步有了对楷书的简化意识;明刻本中字形变得更为直接,脱离了书写的形式却还保留着一丝书写感。字体的倾斜之势逐步消失,笔画趋于平直、和缓,有了宋体字的雏形。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宋体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形成的一种汉字字体,它肇始于雕刻,成熟于明代,逐渐成为应用较广的一种字体。第二节 宋体字的文化意义宋体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每个阶段的字体发展都为宋体字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历代工匠的审美,也蕴含着历代文人的美学观。具体表现为:图 1-3 不同刻本字形比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峰;;图形化字体设计探析[J];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马文镰;;字体设计的借鉴与创新[J];北方文学;2018年27期
3 卢晨;;卢晨——1-6月三维字体设计[J];艺术品鉴;2018年29期
4 葛明芳;;新媒体语境下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创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5 程谊;;字体设计在文创产品中的形式表现[J];智库时代;2017年14期
6 程谊;;浅析字体设计中设计元素的表现形式[J];汉字文化;2017年18期
7 卢匀丹;沈真波;;网络店铺创意字体设计[J];现代交际;2018年04期
8 赵海星;;字体设计方法简析[J];艺海;2018年01期
9 李辉周;;寓情于理——字体设计实验性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年02期
10 刘影;;创意课堂 践行社会——关于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彭冠淇;;字体设计:肇庆印象[A];2015年12月(上)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李旭龙;;李旭龙字体设计作品选登[A];2015年02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李旭龙;;李旭龙字体设计作品选登[A];2015年04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史墨;;字体设计中的共性与个性[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5 王粤飞;;来自西域的灵感——我的藏文字研究和设计[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歆鹭;梁爽;张煜笛;;从手帐看设计[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7 刘虹;;中国象形文字的可视化三维空间思考[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8 郭伟;;论追本溯源法在“图形再设计”中的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杨宇萍;;设计创新是检验设计基础的试金石[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妮;小字体做出大文章[N];国际商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吴钰;字体设计,去掉个性才能让更多人觉得美观[N];文汇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刘仁;字体行业开始形成良性循环[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
4 吴学安;方正“字库维权”还能走多远[N];团结报;2017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文英;将书写传统植入到屏显时代[N];深圳商报;2017年
6 实习记者 盛义;方正发布58款新字体 字道2017巡展昆明收官[N];云南经济日报;2017年
7 北京印刷学院包装设计专业 王添碧;设计不是一时的火花四溅[N];美术报;2017年
8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敏;文化的表象气质[N];美术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孙影影;聚焦文字之都 传承汉字之美[N];安阳日报;2017年
10 记者 周志军;“字道2016”字体设计展将在北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赵欣悦;民国时期(1912-1949)美术字造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会文;字体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中的氛围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2 查干;蒙古文商用字体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3 宋旭艳;单字字体著作权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4 赵欢;电子出版物字体替代和字体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8年
5 蔡佳薇;汉字创意设计的表现与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6 雷丽娟;字体设计的形式美在高安瑞阳门腐竹包装上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7 孙梦雪;“疏宋体”字体创意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8 孙如;以清代扬州雕版为原型的字体再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9 毛利静;“松散”形态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
10 袁浩然;当代电影海报片名字体设计中叙事性手法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81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8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