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越窑青瓷的美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3:16

  本文关键词:越窑青瓷的美学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纵观历史,青瓷自发明到现在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与中华民族自古崇尚青色的情结相融。尤其是越窑青瓷,作为漫长陶瓷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引领了宋代以前中国瓷器尚青的审美潮流与时尚。千百年来,越窑青瓷随着人类审美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原始瓷是瓷器的初创品,它的出现打开了中国瓷器之门,早期的越窑青瓷于东汉晚期烧制成功,而此期,它受当时厚葬之风的影响,出土有大量明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五代以及北宋初期达到了顶峰,还出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秘色瓷”。这是越窑青瓷从“粗瓷”到“精瓷”的一个质的飞跃,其中充足的原料、成熟的烧造工艺、熟练的装饰手法为其奠定了基础,而皇室的青睐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有力的推动了越窑青瓷的流行。越窑青瓷的造型“美善相乐”,装饰“大美无美”,釉色“千峰翠色”,本文也是根据这三者对越窑青瓷的审美展开研究,从中我们还能体会到,越窑青瓷之美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越窑青瓷在新时代,依旧为众人所喜爱。我们还能否将其精华加以提取,并结合现代的审美需求,使其传承下去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越窑青瓷 造型审美 色彩审美 纹饰审美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9-10
  • 1.2.1 研究思路9
  • 1.2.2 分析方法9-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1.4 特色和创新点11-12
  • 1.4.1 研究特色11-12
  • 1.4.2 研究创新点12
  • 1.5 研究意义12-13
  • 第二章 越窑青瓷的历史背景13-21
  • 2.1 原始青瓷的出现13
  • 2.2 早期越窑的形成13-15
  • 2.3 繁盛时期的越窑15-19
  • 2.3.1 唐代时期15-16
  • 2.3.2 代时期16-18
  • 2.3.3 北宋初期18-19
  • 2.4 越窑的衰落19-21
  • 2.4.1 北宋中晚期19-20
  • 2.4.2 南宋以后20-21
  • 第三章 越窑青瓷的造型审美21-33
  • 3.1 越窑青瓷的功能分类21-28
  • 3.1.1 饮食器皿的形制21-24
  • 3.1.2 生活用具的形制24-26
  • 3.1.3 文房用品的形制26-27
  • 3.1.4 明器的形制27-28
  • 3.2 越窑青瓷的仿生造型设计28-31
  • 3.2.1 人物造型28-29
  • 3.2.2 植物造型29
  • 3.2.3 动物造型29-31
  • 3.3 越窑青瓷造型和美学之间的联系31-33
  • 3.3.1 美善相乐31-32
  • 3.3.2 神性之美32-33
  • 第四章 越窑青瓷的色彩审美33-43
  • 4.1 越窑青瓷釉色的形成33-34
  • 4.2 “秘色瓷”略解34-39
  • 4.2.1 “秘”字与“秘色”的含义34-35
  • 4.2.2 “秘色瓷”的概念35-36
  • 4.2.3 秘色瓷的产地36-37
  • 4.2.4 秘色瓷的工艺37-38
  • 4.2.5 秘色瓷的代表38-39
  • 4.3 “青”所富含的传统文化意义39-41
  • 4.3.1 服饰妆容39
  • 4.3.2 文学作品39-40
  • 4.3.3 绘画和工艺美术作品40-41
  • 4.3.4 国人尚“青”41
  • 4.4 越窑之“青”和美学之间的联系41-43
  • 第五章 越窑青瓷的纹饰审美43-53
  • 5.1 越窑青瓷的基本纹饰特征43-47
  • 5.1.1 承上启下的印花43-44
  • 5.1.2 曲折蜿蜒的刻划花44-46
  • 5.1.3 多姿多彩的彩绘46-47
  • 5.1.4 精雕细琢的镂空47
  • 5.2 越窑青瓷的纹饰予以表达的意义47-50
  • 5.2.1 具象纹饰47-49
  • 5.2.2 抽象纹饰49-50
  • 5.3 越窑青瓷纹饰和美学之间的联系50-53
  • 第六章 越窑青瓷体现的哲学思想美53-56
  • 第七章 越窑青瓷美学内涵融入现代青瓷56-61
  • 7.1 现代青瓷的审美需求56-58
  • 7.1.1 现代青瓷多元化的审美形态56
  • 7.1.2 现代青瓷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审美传承56-57
  • 7.1.3 现代青瓷与其他材质的综合运用57-58
  • 7.2 现代青瓷存在的问题58-59
  • 7.2.1 形式与内容的问题58
  • 7.2.2 艺术和市场的问题58-59
  • 7.2.3 越窑青瓷的传承问题59
  • 7.3 个人的观点和展望59-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8
  • 附录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克P+;;宋代越窑编年的考古学考察——兼论寺龙口窑址的分期问题[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00期

2 权奎山;试论越窑的衰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5期

3 周燕儿;绍兴越窑初探[J];南方文物;2004年01期

4 林士民;越窑青瓷的鉴赏与鉴定[J];收藏家;2004年12期

5 张海国;;千峰翠色话越窑[J];检察风云;2005年23期

6 沈琼华;施文博;;“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东方博物;2007年04期

7 沈芯屿;;魂兮归来 谷物盈仓——论吴晋越窑谷仓文化功能及其消失[J];东南文化;2008年05期

8 白亚松;;试析越窑衰落的原因[J];陶瓷学报;2011年02期

9 涂师平;;第三章 州城巩固地位重 越窑兴盛天下闻[J];宁波通讯;2012年06期

10 魏建钢;;论汉宋越窑区位及其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晓燕;;越窑文献与上虞青瓷[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范东宇;冯松林;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沙因;黄宇营;何伟;权奎山;沈岳明;;寺龙口越窑青瓷的XRF研究[A];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冯松林;范东宇;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权奎山;沈岳明;;浙江寺龙口越窑青瓷元素组成年代特征的NAA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付幸;叶芷;;文物鉴赏[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5 张广;;浅谈越窑青瓷的三个一千年[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嵊;中华名窑——越窑与越窑瓷[N];中国建材报;2004年

2 杨玉敏;漫谈常州馆藏越窑瓷[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沈岳明;寺龙口越窑址的发掘和认识[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记者 阮富春;越窑与邢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慈溪闭幕[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张雷;越窑及海棠式大碗[N];美术报;2000年

6 吴旭民;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严红枫;宁波东钱湖发现越窑青瓷窑址群[N];光明日报;2007年

8 商湘涛;越窑秘色并不神秘[N];中国商报;2003年

9 上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上虞越窑:焕发出璀璨的魅力[N];浙江日报;2004年

10 宁波博物馆馆员 莫意达;帆影茗韵: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静;唐越窑与邢窑瓷茶碗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2 丁鹏勃;越窑寺龙口窑址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崔倩;越窑窑具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刘晓婧;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5 王晓妍;越窑青瓷的美学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李莎莎;唐代越窑茶具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金英兰;朝鲜半岛早期高丽青瓷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郭守龄;中国青瓷与韩国高丽青瓷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穆枫;青瓷装饰艺术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越窑青瓷的美学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83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