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以博山陶瓷为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09:1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明确提出,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美术教师善于发掘地方美术资源,补充美术教材的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国家所提倡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观念,摒弃传统的照搬课本教学的守旧观念,顺应目前多元化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分析考察了目前淄博市地方美术资源,选取适合淄博市地区特点,学校特色,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博山陶瓷,开发和研究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创新,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从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开始陶瓷生产,陶瓷文化历史悠久,享有“陶瓷之都”的美誉,如此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国家的美术教材中,只是一点带过,没有深入全面的诠释。作者借此机会,调研博山陶瓷的文化历史,艺术特色。对博山陶瓷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把博山陶瓷资源因地制宜的引入到学校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感受博山的陶瓷文化,让每个学生铭记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调动学生学习陶瓷的兴趣。实践表明,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对传统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文以博山陶瓷为资源,探索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弘扬博山陶瓷的...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以博山陶瓷为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黑陶蛋壳窑

白釉,双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刻。博山陶瓷的烧制方法,最早的是土窑,圆窑,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方窑,隧道窑。烧瓷的燃料也从最初的木柴,煤炭,逐步由燃油,燃镇间歇式圆窑的使用,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这种土窑的烧制需要有分成小火,中火,大火,烧制时间也因为火候大小,烧制材料的不同,同,从三五天到七八天都有。烧制炉内的温度高达 1300℃,炉内温差300℃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以适应不用耐火度的陶瓷品。过去博山的陶瓷人的小作坊为主,到后来,国家投入资产建成山东博山陶瓷厂,现在所变成了现代化的隧道窑[6]。淄博陶瓷文化光辉灿烂,博山的陶瓷业使用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青土,陶器又分黑陶、白陶两大类,随着时代的进步,吸取其他地区制瓷的技,细陶开始大量涌现。

鱼盘,青花,博山


陶器又分黑陶、白陶两大类,随着时代的进步,吸取其他地区制瓷的技术,细陶开始大量涌现。图 1-1:黑陶蛋壳窑 图 1-2:白釉双耳罐博山的瓷器特点粗大,笨重,釉色单一,服务群体为底层百姓,以生产日表作为土质青花鱼盘、红绿彩茶盘。形成了粗野、淳朴、简洁抽象、洒脱特色,颇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特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手工时代的凝视--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何毅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2]陶瓷泥塑课程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 连瓦.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5)
[3]博山传统陶瓷彩绘装饰研究(二)[J]. 吴琼,毛晓东.  山东陶瓷. 2015(02)
[4]景德镇陶瓷民间文化校本课程建构[J]. 沈玉保.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2)
[5]三思而“型”——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 邱玲.  装饰. 2013(12)
[6]浅议陶艺课程教学改革——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 费怡敏.  大众文艺. 2013(21)
[7]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 付全新,王坤庆.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9)
[8]校本课程实施: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J]. 叶波.  中国教育学刊. 2012(06)
[9]与泥同乐 用泥育人——浅谈陶艺校本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陈丽娟.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4)
[10]从中国文化心理学角度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几点思考[J]. 何笠农,王立皓.  中国陶瓷. 2009(08)

硕士论文
[1]醴陵陶瓷艺术在当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陈海燕.湖南科技大学 2016
[2]当阳峪陶瓷文化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案例设计[D]. 朱小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基于地方特色的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D]. 王慧敏.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梅山文化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 李姣姣.湖南师范大学 2014
[5]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段阳.山西师范大学 2014
[6]地方美术禹州钧瓷与中小学陶瓷课结合研究[D]. 杨琼琦.河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43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43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6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