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丁村明清民居柱础艺术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19 18:26

  本文关键词:丁村明清民居柱础艺术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丁村 民居 柱础 装饰纹样


【摘要】:丁村民居柱础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对丁村民居建筑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丁村柱础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了丁村柱础的雕刻手法、造型特征以及丁村柱础装饰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并对几种典型柱础式样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山西民居特点,促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的进展。
【作者单位】: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关键词】丁村 民居 柱础 装饰纹样
【分类号】:TU-80
【正文快照】: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朝至清代40余座特色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分为北、中、南三大建筑群,院落均坐北朝南。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均建于万历年间,最早的为万历21年,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间所建居多。南院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建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富海;丁村明清民居石作艺术[J];文物季刊;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清;现代设计中的吉祥图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刘丹丹;;浅析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3 蔡晓艳;;从新的识别系统设计看重庆交通大学品牌视觉形象的创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夏磊;岳伟;;中国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袁浩鑫;;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6 李欣;;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7 王亦非;殷晓伟;李鹏;;浅谈柱础艺术设计的演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赵莹琛;;“象”“意”对汉字装饰的影响[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马海英;;书籍装饰设计的尺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黄亚南,何人可;马王堆汉墓日用漆器中的包装设计理念[J];包装工程;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韩澄;北京传统首饰技艺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艳萍;中国传统家具造物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芳芳;战国秦汉妆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高兴;设计伦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吴卫;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虹;软装饰之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语义效应[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静;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程冰莹;近代江南丝绸装饰纹样的流变及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8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静;战国秦汉漆器的装饰工艺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呈富;大同民居垂花门[J];古建园林技术;1997年01期

2 吴正光;贵州民居撷粹[J];古建园林技术;1999年03期

3 辛克靖;湘鄂西土家族民居风情[J];建筑知识;2004年05期

4 杨立峰;莫天伟;;仪式在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中的意义——以滇南“一颗印”民居营造仪式为例[J];建筑师;2006年06期

5 王向波;武云霞;;在继承中发展——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化尝试[J];华中建筑;2007年05期

6 罗静;;喀什高台民居中的交往空间[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7 储旭;;萨迦雪建筑及其特点[J];山西建筑;2009年05期

8 ;宁夏民居:半斜坡瓦房[J];中华民居;2011年01期

9 姚敏;浅析凤凰县沱江镇民居生态环境[J];四川建筑;2002年03期

10 尹邦会;宜宾民居“变脸”[J];小城镇建设;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芸;汪炳璋;;岳西大屋式民居[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贵飙;;水族民居文化[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3 克劳斯·茨威格;;中国禾晾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鲍玮;;古建筑柱础考略[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5 徐永战;;石港古镇初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戴志坚;;福建畲族民居[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黄炳煜;;定格在历史时空中的溱潼古镇[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8 倪天宇;郭樟根;孙伟民;丁帅;沈丹;;汶川地震村镇民居房屋地震破坏机理及防治对策[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崔晋余;;苏州古城民居保护之我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10 朴玉顺;陈伯超;;朝鲜族民居别具特色的造型艺术[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显根 张承梅;柴坪镇实施民居治理工程[N];商洛日报;2010年

2 杨辰;元代民居姬氏老宅[N];山西政协报;2005年

3 记者 王文珩;我市安排部署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N];廊坊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朱海燕;鄞州高桥发现明代以来近50处民居[N];宁波日报;2009年

5 赵红梅;建立全面防御的农村民居防震体系[N];河北日报;2007年

6 蔡新华 费伦锋;寻访瑞昌清代民居“敦彝堂”[N];九江日报;2008年

7 记者 徐定斌 通讯员 杨丽蓉 姜力;荆南大地上的幸福家园[N];恩施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爽;我市部署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N];济南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江泽明;雷波温馨老民居渐行渐远[N];凉山日报(汉);2006年

10 闫文学;长城乡新型民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沈卓娅;中国门文化特性的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隋鑓;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金俊峰;东北亚地区民族温突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安源;基于应力波的木材缺陷二维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林从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柱础艺术与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席辉;陕西渭北柱础图案造型艺术特征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3 郭际平;河南地区会馆建筑柱础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赵秀梅;贡山县丙中洛乡重丁村日常生活中的族际交往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杨思声;近代泉州外廊式民居初探[D];华侨大学;2002年

6 肖剑锋;湖北地区民居环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马润花;明清山西民居地理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任康丽;传统民居设计思想对现代居住理念的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李忠;四川盆地的寨堡式民居[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邹冰玉;贵州干栏建筑形制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702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702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