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复合体系增强涤纶织物阻燃性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胶原蛋白复合体系增强涤纶织物阻燃性能的研究
【摘要】: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的化学性质以及优良的耐热性,所以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阻燃防护服、建筑装饰、交通工具及室内的娱乐设施等。可是涤纶织物属易燃性的合成纤维,满足不了许多领域的阻燃要求,所以对涤纶进行阻燃改性是非常重要的。胶原蛋白是天然易降解的大分子,其中含有磷、氮等阻燃元素,还有可能存在硫元素,自身具有阻燃性能。本论文采用传统的浸轧和涂覆方法首次将含有胶原蛋白的复配阻燃体系引入到涤纶织物表面,尝试探索一种环保无毒的阻燃织物的方法,并研究其阻燃机理。所采用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也比较低,适合工业推广生产。本论文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应用胶原蛋白(COL)/聚磷酸铵(APP)/氨基磺酸铵(AMS)的复配物通过浸轧的方式阻燃改性涤纶织物。通过测定其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观察织物的形貌、分析热重和锥形量热以及残炭的红外曲线等来判定其燃烧性能,发现改性的涤纶织物表现出了优良的阻燃效果,熔滴也有很大的改善,发现5%COL/10%APP/10%AMS的阻燃效果最好,垂直燃烧损毁的长度最小为3cm,LOI最高可达25.5%左右。采用扫描电镜(SEM)以及红外光谱对残炭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过的涤纶的残炭结构比改性前涤纶的稳定性更好。第二部分采用乙烯类物质与COL共聚,生成粘度比较高的胶体,将磷系阻燃剂包裹其中形成一种阻燃水溶胶体系。采用涂覆的方法,使用该新型阻燃水溶胶体系对涤纶阻燃改性。由于乙烯类物质可以和COL共聚交联形成长链结构,提高了阻燃剂体系和织物纤维的结合力,使其更加稳定。研究了不同组分浓度对涤纶的阻燃性的影响,采用SEM对改性织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涂覆改性后新型阻燃水溶胶体系成功地吸附在织物表面;采用红外光谱对残炭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织物的残炭结构更加稳定。采用热重分析(TG)、垂直燃烧和LOI对改性前后涤纶织物的燃烧性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涤纶的热稳定性有了一定的提高,阻燃性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三部分采用丙烯酰胺(AM)-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水相共聚包裹APP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阻燃水溶胶体系,并用浸轧改性的方法将该阻燃体系吸附到涤纶织物表面,研究了AM、 VTMS、APP的浓度分别影响涤纶的阻燃性,并研究了VTMS对改性织物力学性的影响以及烘培温度对耐水洗性的影响。采用SEM对改性的涤纶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浸轧改性,新型阻燃水溶胶体系成功地吸附在织物的表面;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和能谱(EDS)对残炭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织物燃烧后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残炭结构。对改性前后涤纶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说明改性后的涤纶的热稳定性得到一定提升,阻燃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涤纶 胶原蛋白 浸轧 涂覆 阻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101.92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符号说明16-17
- 第一章 绪论17-27
- 1.1 织物的阻燃必要性以及其阻燃的发展史17
- 1.2 织物的燃烧降解过程17-19
- 1.3 织物的阻燃机理19-20
- 1.3.1 气相阻燃理论19
- 1.3.2 固相阻燃机理19-20
- 1.3.3 中断热机理20
- 1.4 织物的阻燃方法以及常用的一些阻燃剂20-22
- 1.5 天然高分子在织物阻燃过程中的应用22-25
- 1.5.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阻燃22-23
- 1.5.2 壳聚糖的阻燃23-24
- 1.5.3 蛋白质的阻燃24-25
- 1.6 涤纶织物阻燃的方法以及影响涤纶织物阻燃的因素25-26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26-27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7-31
- 2.1 实验所用原料以及相关仪器27-28
- 2.1.1 相关的实验原料27
- 2.1.2 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27-28
- 2.2 实验步骤28-29
- 2.3 性能测试29-31
- 2.3.1 结构分析29
- 2.3.2 热分析29
- 2.3.3 表面形貌分析29
- 2.3.4 极限氧指数29-30
- 2.3.5 垂直燃烧30
- 2.3.6 锥形量热测定30
- 2.3.7 力学性能测试30-31
- 第三章 COL/APP/AMS阻燃后整理涤纶的研究31-43
- 3.1 背景31
- 3.2 结果与讨论31-41
- 3.2.1 不同成分的浓度对涤纶燃烧性的影响31-34
- 3.2.2 涤纶织物的形貌分析34-35
- 3.2.3 锥形量热分析35-36
- 3.2.4 热性能分析(TG)36-38
- 3.2.5 残炭的红外分析38-40
- 3.2.6 残炭的形貌分析40-41
- 3.3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胶原蛋白成胶阻燃涤纶43-59
- 4.1 背景43
- 4.2 结果与讨论43-57
- 4.2.1 APP/VTMS-COL/PET43-51
- 4.2.2 APP/AM-COL/PET51-57
- 4.3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一种新型阻燃水溶胶体系改性涤纶织物的研究59-69
- 5.1 背景59
- 5.2 结果与讨论59-68
- 5.2.1 VTMS添加量对溶胶体系及改性织物的影响59-61
- 5.2.2 不同浓度的AM对涤纶燃烧性的影响61
- 5.2.3 不同浓度的APP对涤纶阻燃性的影响61-62
- 5.2.4 烘培温度对涤纶耐水洗的影响62-63
- 5.2.5 织物表面分析63-64
- 5.2.6 TG分析64-65
- 5.2.7 残炭分析65-68
- 5.3 本章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论69-71
- 6.1 结论69-70
- 6.2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70-71
- 参考文献71-77
- 致谢77-79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9-81
- 发表及已接受的论文79
- 成果及专利79-81
- 作者和导师简介81-82
- 附件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八二一八三年秋冬季涤纶织物的流行色的预测[J];麻纺织技术;1983年01期
2 赵祖荣;涤纶织物品种设计探讨[J];丝绸;1982年09期
3 周宏湘;涤纶织物的印染前处理(上)[J];广西纺织科技;2000年04期
4 张伟;石弼;;皂铝法处理涤纶织物的工艺探索及性能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35期
5 乌军锋;冯翊;;防电磁波辐射涤纶织物的开发及性能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9年05期
6 张京迪;刘峥;周英智;;涤纶织物化学镀的无钯活化方法研究[J];表面技术;2010年04期
7 任程成;王雪燕;;废弃羽毛蛋白助剂对涤纶织物舒适性的研究[J];染整技术;2011年06期
8 陈莉;黄垂助;;室外环境下涤纶织物的性能变化[J];上海纺织科技;2011年05期
9 李静;任程成;;预处理对涤纶织物舒适性能的影响[J];纺织科技进展;2011年04期
10 吴熊平;马春霞;李楠;吕汪洋;姚玉元;陈文兴;;锡铜包覆涤纶织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丝绸;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淑仙;毛为民;李远忠;何亚君;;涤纶织物的酸性还原清洗[A];传化杯第七届全国染整前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陆同庆;龙家杰;张培群;程安康;潘永祥;;涤纶织物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研究[A];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森;陈英;;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涤纶织物接枝改性[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春明;房宽峻;;等离子体处理的时效性对涤纶表面润湿性的影响[A];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二届第三次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12年
5 王迎;王振;;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提高涤纶织物染色性能[A];第七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崔桂新;贾懿磊;李翠萍;刘士_g;;空气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涤纶织物上染速率与手感的研究[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涤纶织物的耐洗型阻燃加工与拒水拒油加工[A];全国特种印花和特种整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荣辉;姜绶祥;兰建武;荔亚妮;;缓冲剂对化学镀镍涤纶织物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武翠敏;;细旦涤纶织物生产实践[A];“丰源杯”全国浆纱、织造学术论坛暨2011织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蔡润之;涂胜宏;贾红军;井凯;;环保载体N-9在涤纶织物染色中的应用[A];“联胜杯”第八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巍巍;舒适涤纶织物[N];中国纺织报;2002年
2 江苏兰瑞针织有限公司 刘建刚;如何避免涤纶织物产生风印[N];中国纺织报;2005年
3 迪铮;日本研制新型空气清洁面料[N];中国纺织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维国;染色涤纶织物耐光色牢度增进剂的研制、应用及机理[D];东华大学;2010年
2 贺昌城;丙烯酸接枝涤纶抗浸透湿智能织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1年
3 周立亚;针织物的热湿传递及其对运动中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7年
4 张辉;红外迷彩伪装织物研究与实践[D];东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琳;基于β-环糊精磁性载药涤纶织物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2 张戈;基于涤纶织物研究Kubelka-Munk双常数/单常数理论[D];中原工学院;2015年
3 陈吴健;等离子/壳聚糖改善涤纶织物舒适性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4 卢永华;超疏水涤纶织物的高温高压表面镶嵌法制备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徐芳;磷酸和硫酸对涤纶织物的亲水及阻燃改性[D];西南大学;2016年
6 臧文慧;胶原蛋白复合体系增强涤纶织物阻燃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7 余莉花;涤纶织物阻燃后处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杭伟明;涤纶织物的退浆和三防整理[D];苏州大学;2007年
9 牛振怀;废旧涤纶织物再资源化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陈勃;丝素蛋白整理涤纶织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67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7679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