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廊 形态创作 装饰化 功能化 形态要素 形态核心 形态隐喻
【摘要】:廊的语义复杂,包括走廊、游廊、回廊、连廊等,在古今中外各种建筑、园林景观及城市规划中都经常出现。在当今新思想、新理念万象更新的时代,廊由于其形象的鲜明性、功能的弥合性以及适应环境和营造意境的典型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本文立足于当代,通过总结这一建筑形态创作的现象,找到共性与规律,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建筑师将廊应用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启示。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多元观念的发展与诉求以及当代建筑的矛盾与转变两个角度阐述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渊源,了解其必要性与迫切性。从单体建筑形态创作和群体建筑形态创作两个方面并结合20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现象,进而通过归纳总结,以装饰性和功能性两个角度分析廊的应用方式。通过上述分析的结果,以深入研究论述为基础,提出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廊的价值体现,为继续深入解析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策略和手法做出了理论的基础。其次,着重从应用策略的角度分析其装饰化和功能化的应用策略。基于对大量相关案例的梳理、分析与归纳,从装饰化和功能化两个方面、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两个角度阐述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策略。最后,将廊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分为三类,分别是廊作为形态核心的演化变异、廊作为形态要素的特征塑造和廊作为形态隐喻的文化表达。根据其不同的作用,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梳理了不同情况下廊的应用原理。进而充分利用了廊的形态特征、空间优势与文化寓意,全面地分析了其应用的手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功能载体保持有灵活性和独立性,依然是常用的设计元素,但是廊的普遍存在性使人们早已对其习以为常,不予深究。本文希望通过发现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现象,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和共性,并总结出应用策略和应用手法,对建筑师的设计决策上有实际的帮助。同时希望通过对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的研究,探讨一种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为以后研究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其他元素的应用提供理论方法,最终指导设计实践。
【关键词】:廊 形态创作 装饰化 功能化 形态要素 形态核心 形态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9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9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9-25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25
- 1.4 概念解析与范围界定25-27
- 1.4.1 概念解析25-26
- 1.4.2 范围界定26-27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27-29
- 1.5.1 研究方法27-28
- 1.5.2 研究框架28-29
- 第2章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解析29-54
- 2.1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渊源29-32
- 2.1.1 多元观念的发展与诉求29-31
- 2.1.2 当代建筑的矛盾与转变31-32
- 2.2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现象32-46
- 2.2.1 单体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33-44
- 2.2.2 群体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44-46
- 2.3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方式46-52
- 2.3.1 装饰性应用46-50
- 2.3.2 功能性应用50-52
- 2.4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价值体现52-53
- 2.4.1 廊作为形态要素52-53
- 2.4.2 廊作为形态核心53
- 2.4.3 廊作为形态隐喻53
- 2.5 本章小结53-54
- 第3章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策略54-77
- 3.1 单体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装饰化策略55-61
- 3.1.1 界面表达多样化55-57
- 3.1.2 形态构成个性化57-59
- 3.1.3 环境组织多元化59-60
- 3.1.4 文化传承转译化60-61
- 3.2 群体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装饰化策略61-67
- 3.2.1 界面表达连续化61-63
- 3.2.2 形态构成几何化63-64
- 3.2.3 环境组织整体化64-66
- 3.2.4 文化传承意象化66-67
- 3.3 单体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功能化策略67-71
- 3.3.1 人流交通的导向连接67-68
- 3.3.2 使用功能的组织联系68-70
- 3.3.3 内外空间的缓冲过渡70-71
- 3.4 群体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功能化策略71-76
- 3.4.1 人流交通的导向分流72-73
- 3.4.2 外部单元的并列联系73-74
- 3.4.3 相互渗透的场域界定74-76
- 3.5 本章小结76-77
- 第4章 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廊的应用手法77-98
- 4.1 廊作为形态要素的特征塑造77-83
- 4.1.1 骨架编织梳理空间逻辑77-79
- 4.1.2 母题单元满足功能需求79-81
- 4.1.3 表皮叠加丰富界面层次81-83
- 4.2 廊作为形态核心的演化变异83-93
- 4.2.1 原型形态的尺度夸张83-86
- 4.2.2 本体形态的变形重塑86-90
- 4.2.3 组织形态的特征复现90-93
- 4.3 廊作为形态隐喻的文化表达93-97
- 4.3.1 几何原型表达93-95
- 4.3.2 传统意象表达95-97
- 4.4 本章小结97-98
- 结论98-99
- 参考文献99-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涵,陈涛;“基本建筑”理性思维之美[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年09期
2 曹凌燕;俄罗斯建筑印象[J];上海艺术家;2005年04期
3 顾蓓蓓;西安风格建筑及其理论[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4 崔彤;;还原的建筑[J];建筑创作;2006年03期
5 熊靓;;徐卫国与非线性建筑[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11期
6 ;《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变异·循环》[J];重庆建筑;2007年02期
7 彭蓉;;管窥建筑与雕塑的融合[J];安徽建筑;2007年04期
8 ;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J];商品与质量;2009年S7期
9 翁智伟;;复杂建筑形态的当代探索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6期
10 ;试谈建筑形态的构成[J];工业建筑;198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阳;榆林市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黄土地貌规划及生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毛磊;绍兴传统水乡民居生态适应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陆帆;建筑天然采光和风环境模拟方法标准化研究及设计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4 刘强;胶济铁路沿线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赵媛媛;涉县刘家寨传统居民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6 邢龙飞;自然的秩序[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于晓娜;基于可持续技术的当代建筑形态解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潘馨兰;苏南传统公所建筑式样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9 朱雷;另类徽州建筑—歙县阳产土楼空间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林卉;羌族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0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7805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