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的通渭县乡土民居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型理论的通渭县乡土民居研究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栖居所在,在为人类提供精神和物质庇护所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技术、文化习性的影响及制约。人们利用当地天然材料、结合地形、气候特点采用适宜的营造技术创造出了适于生存的建筑形式,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乡土民居由于其最容易受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当地建筑材料和营建技术及地域文化的影响,故而能够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当地自然地理、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之间的契合关系,以及其形式和符号是如何遵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从原型层面上来讲,地域文化作为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并经过凝练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社会忌讳以及埋藏在心底的愿景等诸多方面,这些在乡土民居营建过程中均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当然天然材料和建构技术的影响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利用原型理论追溯民居表象的根源,对其精髓进行抽象、提取、转化与重组,使其成为现代建筑创作的源泉,并促成广大农村地区住宅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原型理论,选取通渭县最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的乡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乡土民居如何顺应和利用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在文化习性和潜能方面的偏好和包容,以解决新型民居住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同时从原型的语义扩展方面来追溯民居建筑的营建模式,探究隐藏在乡土民居建筑表象下的原生生态经验。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应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框架,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线和支撑体系——原型理论。理论部分: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从原型的提出到建筑原型的应用,论述其对探究特定地区的人们共同的生活与体验,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与习俗诸因素达成的共识,并由此形成这一类一定群体共有的价值特征的研究起到铺垫作用,也为下文通渭乡土民居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民居研究部分:包括论文第三、四、五章,主要针对通渭县乡土民居的现况系统论述建筑原型在民居中的反映。其中第三章主要介绍通渭县的自然气候、地理特征及人文历史,概述通渭县已建成的乡土民居及其周边环境,同时并解析院落原型;第四章介绍乡土民居单体建筑和装饰符号原型;第五章主要包括对人类情感延续及心理特征的建筑语言的表达。新策略及结束语部分:对应论文第六、七章,主要论述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和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乡土民居 原型理论 典型特征 新乡土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12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4
- 1.4 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14
- 1.4.1 研究对象的偏好14
- 1.4.2 研究模式的缺陷14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4-15
- 1.5.1 研究目的14-15
- 1.5.2 研究意义15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5-17
- 1.6.1 研究方法15
- 1.6.2 研究框架15-17
- 2 原型理论17-20
- 2.1 原型理论的提出17
- 2.2 建筑原型理论17-18
- 2.3 建筑原型理论在乡土民居研究中的应用18-19
- 2.3.1 原型凝练了过去当地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18-19
- 2.3.2 追溯民居表象的根源,,挖掘建筑创作的源泉19
- 2.4 本章小结19-20
- 3 通渭县乡土民居概述20-33
- 3.1 通渭县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概述20-22
- 3.1.1 地理位置20-21
- 3.1.2 自然环境21
- 3.1.3 人文历史21-22
- 3.2 气候环境在乡土民居上的反映22-25
- 3.2.1 降水22-23
- 3.2.2 温度23-25
- 3.2.3 光照25
- 3.3 自然地理特征与聚落选址25-26
- 3.4 院落布局形态及其原型26-31
- 3.4.1 合院制的原型26-28
- 3.4.2 合院制的特点28-29
- 3.4.3 通渭县乡土民居院落29-31
- 3.5 乡土民居建筑材料与技术31-33
- 3.5.1 制土坯31-32
- 3.5.2 土坯墙32
- 3.5.3 院墙32-33
- 3.6 本章小结33
- 4 民居建筑构件与装饰符号研究33-46
- 4.1 建筑构件33-35
- 4.1.1 民居大门34-35
- 4.1.2 木架结构35
- 4.2 文化象征与建筑原型35-41
- 4.2.1 瓦当滴水36-37
- 4.2.2 砖雕墀头37-38
- 4.2.3 脊饰38-41
- 4.3 图形符号与原型41-45
- 4.3.1 文字图案41-42
- 4.3.2 动物图案42-43
- 4.3.3 植物图案43-44
- 4.3.4 其它图案44-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5 探析隐藏在乡土民居现象表层之下的情感表达及原型46-52
- 5.1 世界观46-48
- 5.1.1 环境观——和谐与冲突共存46-47
- 5.1.2 伦理观——宗法礼制——长幼尊卑47-48
- 5.1.3 民俗性——大众创造——自我教化48
- 5.2 农耕社会环境观的图式表达48-50
- 5.2.1 相址——纳吉迎祥48-49
- 5.2.2 风水——迎才聚气49-50
- 5.3 伦理观50-51
- 5.4 对民间风俗的建筑语言表达51-52
- 5.4.1 镇妖防魔抱宅第51-52
- 5.4.2 读书荣身耕可富52
- 5.5 本章小结52
- 6 新乡土建筑的当代启示52-59
- 6.1 新乡土建筑53-54
- 6.1.1 概述53
- 6.1.2 当代策略53-54
- 6.2 天然材料54-55
- 6.2.1 土坯54-55
- 6.2.2 夯实泥土55
- 6.2.3 草泥55
- 6.3 案例分析——以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为例55-58
- 6.3.1 案例介绍55-56
- 6.3.2 案例总结56-58
- 6.4 本章小结58-59
- 7 结束语59-60
- 7.1 主要结论59
- 7.2 不足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陆文娟;;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2 吴平;欧阳俊林;;原型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优化作用探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文博;吴君;;原型理论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4 张蕾;邹广天;;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J];中国园林;2014年05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丁;;试探原型理论在连词认知研究中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章宜华;黄建华;;充分必要条件与原型理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云燕;;关于原型与形态共鸣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凤娟;;从原型理论看及物性物质过程的非标记现在时态——对Halliday点的质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唐树华;;原型与意义推断-动词break之原型与意义推断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穆幸梅;;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学[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龙;认知视角下英汉条件句—IF/“如果”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婷婷;从荣格原型理论角度解读《世上另一个我》中主人公林赛的自我实现之路[D];郑州大学;2016年
3 乔丹秋;《追风筝的人》的原型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莉;原型理论下英语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杨银;基于原型理论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6 李文;基于原型理论的通渭县乡土民居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7 秦亚男;原型理论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沈冬霞;基于原型理论的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万耀兰;原型理论观照下重译现象的动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卢烈宏;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教学对多义词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4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7940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