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垂直绿化降温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垂直绿化降温效果研究
【摘要】:绿化是改进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其中垂直绿化对装饰建筑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同时它对降低夏季白昼室内温度有着显著的作用。现有对垂直绿化的热效应研究大多是实现方法的介绍和温度等气象参数的实验实测,缺少相关的计算模拟和预测实践。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垂直绿化的发展进行了调研,讲述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垂直绿化发展情况,介绍了一些知名的垂直绿化案例。对垂直绿化的物种种类、安装方式进行了总结。同时结合物理实际和参考文献对安装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2)分析了垂直绿化传热模型的建立方案,阐述了模型中植物层、土地、建筑和空气之间的传热关系,给出了其换热方程、建筑材料导热方程等。引入了相应的边界条件,为理解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梳理了数学原理,方便使用商业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或编制相关的计算程序。(3)进行了建筑模型受太阳照射的温度计算。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就垂直绿化对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对比,再就垂直绿化对一个封闭混凝土建筑模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正午时,垂直绿化与否对本模型室内温度的影响高达4℃。同时,为了了解在不同时间段垂直绿化的降温效应,计算了从上午8:30到下午16:30时间段内的17组对比工况,给出了变化的室内温度曲线。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垂直绿化降温效应带来的能耗收益。计算了不同热阻墙壁、不同楼层、不同风速下垂直绿化前后室内外的温度,就这些因素对垂直绿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4)引入了ENVI-met软件对垂直绿化的室外降温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一个包含六座上述混凝土建筑模型的建筑区域的气候情况,给出了正午时段有无垂直绿化时的气温、风速和湿度对比。获得了24小时内特定检测点的温度对比曲线,得出了垂直绿化对室外温度影响的规律。
【关键词】:垂直绿化 热环境 辐射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12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绪论17-21
- 1.1 研究背景17-18
- 1.1.1 城市环境和热岛现象17
- 1.1.2 绿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7-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0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8-19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9
-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小结19-20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垂直绿化的发展与实现21-30
- 2.1 垂直绿化相关介绍21-23
- 2.1.1 垂直绿化的相关概念21
- 2.1.2 国内外垂直绿化的相关政策21-22
- 2.1.3 垂直绿化的生态效应22-23
- 2.2 垂直绿化的植物类型23
- 2.3 垂直绿化的安装方式23-27
- 2.3.1 地栽攀附式墙体绿化23-24
- 2.3.2 平台式墙体绿化24
- 2.3.3 框架模块式墙体绿化24-25
- 2.3.4 盆种植式墙体绿化25-27
- 2.4 垂直绿化经典案例27-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垂直绿化传热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30-36
- 3.1 分析目的和方法30
- 3.2 植物层分析30-33
- 3.2.1 辐射吸收的计算30-32
- 3.2.2 植物与空气的对流换热32-33
- 3.2.3 蒸散潜热的计算33
- 3.3 植物层辐射吸收的简化33
- 3.4 土地模型分析33-34
- 3.4.1 控制方程33
- 3.4.2 边界条件33-34
- 3.5 空气模型34
- 3.6 建筑模型分析34-35
- 3.6.1 控制方程34-35
- 3.6.2 边界条件35
- 3.7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基于COMSOL有限元软件的垂直绿化室内降温分析36-56
- 4.1 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36-39
- 4.1.1 计算流体力学模块36-37
- 4.1.2 传热模块37-38
- 4.1.3 COMSOL仿真计算流程38-39
- 4.2 简单混凝土模型受热温度计算39-40
- 4.2.1 算例设置39-40
- 4.2.2 计算结果和对比总结40
- 4.3 混凝土建筑模型对比算例40-43
- 4.3.1 条件设置41-42
- 4.3.2 计算结果和对比总结42-43
- 4.4 白昼混凝土建筑降温效应对比算例43-45
- 4.4.1 白昼辐射变化计算条件设置43-44
- 4.4.2 计算结果和对比44
- 4.4.3 空调能耗降低估算44-45
- 4.5 不同热阻墙壁建筑模型对比算例45-49
- 4.5.1 常规砖瓦房垂直绿化效果计算45-46
- 4.5.2 毛坯砖瓦房垂直绿化效果计算46-47
- 4.5.3 高热阻环保墙面垂直绿化效果计算47
- 4.5.4 计算结果和对比47-49
- 4.6 多层混凝土建筑模型不同层面垂直绿化效果对比算例49-51
- 4.6.1 模型构建与介绍49-50
- 4.6.2 计算结果与分析总结50-51
- 4.7 不同风速混凝土建筑模型对比算例51-55
- 4.7.1 背景和计算设置介绍51-52
- 4.7.2 不同风速垂直绿化前后计算结果52-54
- 4.7.3 计算结果与对比总结54-55
- 4.8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基于ENVI-met的垂直绿化室外环境影响模拟56-68
- 5.1 ENVI-met介绍56-60
- 5.1.1 软件结构57
- 5.1.2 网格划分方式介绍57
- 5.1.3 控制方程介绍57-59
- 5.1.4 边界条件类型59-60
- 5.1.5 输入量及输出量60
- 5.2 建筑群垂直绿化效果计算60-65
- 5.2.1 植被模型的建立60-61
- 5.2.2 建筑模型的构建61
- 5.2.3 计算文件的生成和计算步骤61-62
- 5.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62-65
- 5.3 建筑群垂直绿化与其他绿化效果的对比65-67
- 5.3.1 草坪模型的分析66
- 5.3.2 计算和结果对比66-67
- 5.4 本章小结67-6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8-70
- 6.1 总结68-69
- 6.2 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朝义,丁玉兰;热环境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评价[J];人类工效学;2002年01期
2 屈万英;;高校既有学生公寓热环境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3 姜燕;龙有二;香川治美;;一个福利设施的热环境和问卷调查(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宋岚;程璜鑫;;夏季校园公寓热环境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东区为例[J];科技资讯;2007年36期
5 唐鸣放;李竟涛;;重庆商场热环境实测调查分析[J];重庆建筑;2008年11期
6 张耀军;崔千祥;;山东农村民宅的热环境改进措施[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耀军;崔千祥;;山东农村民宅的热环境改进措施[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8 李文杰;刘红;许孟楠;;热环境与热健康的分类探讨[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9年02期
9 李延钊;赵宝森;龚志东;;西安地区住区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11年07期
10 于付涛;狄育慧;;城市户外热环境指标评价[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玲;孟庆林;;地面透水性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实验分析[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2 刘永华;黄顺;涂江峰;吴祥育;王洋;陆金金;;新建馨园湿地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调查[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3 贺晓冬;苗世光;申双和;;建筑物遮阴效应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4 卢军;冯源;;浅析高层建筑对校园热环境影响[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庆;李楠;丁勇;刘红;;土壤表面温度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彭美玲;李尚胜;朱璇;邓伟钿;刘梦;郑万兵;;武汉地区图书馆阅览室冬季热环境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7 张红;卢军;陈静;;山地城市室外热环境及改善措施[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峥嵘;陈沛霖;裴晓梅;;晚间通风房间热环境的改善[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睁嵘;陈沛霖;裴晓梅;;晚间通风房间热环境的改善[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刘铮;巴特尔;;内蒙古草原民居能耗与热环境分析[A];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勇;冷却透平流热环境快速模拟与管控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秦俊;绿地缓解城市居住区热环境效应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吕石磊;极端热环境下人体热耐受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何超;水热环境中的小分子进化与手性起源探索[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云;深圳西部热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成敏;深井铜矿山热环境分析与降温方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邓怡超;热环境下航天器几种典型连接结构动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克桓;墙体垂直绿化对集装箱改造房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卫诣凡;偏热环境下适宜风速实验与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王杰;地铁车厢内冬季热环境的现场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7 孙欣;城市中心区热环境与空间形态耦合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李顺;某校园建筑风热环境数值仿真及分析评价[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王智鹏;西安北客站候车厅热环境分析及空调节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10 姜荣;上海市城区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35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357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