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诗歌、书法:助成海瑞人格的立体塑造

发布时间:2017-10-12 02:34

  本文关键词:诗歌、书法:助成海瑞人格的立体塑造


  更多相关文章: 海瑞 诗歌 书法 立体人格


【摘要】:海瑞基本上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格形象树立着。虽然诗歌与书法不是构成海瑞人格的主要因素,但是诗歌构成了海瑞人生的闲逸品格,书法构成了海瑞人生的艺术品格,通过对其诗歌和书法创作的解读,能够补充海瑞人格长期被忽略的其他因素,从而复原海瑞的立体人格。
【作者单位】: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院;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关键词】海瑞 诗歌 书法 立体人格
【分类号】:I207.22;J292.1
【正文快照】: 海瑞素以政治家身份著称于世,尤其在由吴晗《海瑞罢官》被批判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以后,海瑞基本上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单一面孔活在人们心中。诚然,一心为公为民、积极进取的铁面青天形象确实为海瑞的标志性特征,但是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其人格构成不可能是单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古;;海瑞遗墨真迹在美发现[J];辽宁档案;1989年05期

2 黎向群;;人有比干之忠 书具平原之骨——海瑞的学术思想及其书法[J];书法;2012年06期

3 梁继;略论海瑞的书法艺术[J];文史杂志;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钱善刚;杜宏春;;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6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马育良;仁、义与孔孟的经权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纪慧娟,宗韵;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赵崔莉;;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东方朔;;政治与道德之分解——《论语》的一种解读[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谢重光;;漳、泉二州文化形态异同论[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陈凤芬;曾荣今;;论高校科协在科技软环境建设中的软性管理功能[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伟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媛媛;高校师生亲和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米丹丹;《论语》所包含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甘映红;论海瑞的行政人格[D];南昌大学;2010年

9 徐孟林;曾国藩治家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周志平;重塑“师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靖;;太羹有味是诗书——张旭诗书统一观[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2期

2 罗彦莲;海瑞诗歌的写景艺术[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左书谔;;海瑞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吴六中;;海瑞出山[J];电影新作;1994年02期

5 鲁晓敏;;翻开《明史》读海瑞[J];黄河文学;2007年05期

6 柳笛;;寂寞的海瑞墓[J];延河文学月刊;2009年02期

7 何文生;朱逸辉;;海瑞的故事[J];今日海南;2001年10期

8 稀闻;杨之勋;徐菊华;;海瑞背牵[J];剧本;1961年Z1期

9 温应昌;;从《海瑞传》看海瑞的性格[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06期

10 张怀远;吴晗为什么写《海瑞罢官》[J];中国京剧;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扬志;;城与人的繁复图景——以邰筐诗歌的“临沂叙事”为中心[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立群;;垂落的姿态及其延展的过程——关于李轻松诗歌几种关键词的解读及其他[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更生;;郑樵诗歌与其人生观浅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子淳;;现代化早期实践者的心声——读刘鹗《登太原西城》[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轻松;;所以,,我还在这儿[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晓翠;;别一种生存状态——关于李小洛诗歌中“慢”的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周;;写者姿态与诗歌处境——对近年来青年诗人创作的一种阐释[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迅;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N];光明日报;2007年

2 郁葱;2005年,我喜欢的诗歌[N];文学报;2006年

3 郭志刚;“与史同在”[N];文艺报;2006年

4 何轩;打工诗歌与和谐文化建设[N];文艺报;2008年

5 王小鲁;诗人还是不是那个为世界喊疼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记者 曾祥书;“用什么捍卫我们的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艺报;2006年

7 吴其中;诗歌的意境[N];安庆日报;2005年

8 柯平 著名诗人、作家;他不在别处,就在这里[N];宁波日报;2006年

9 张怀勋;赤诚的歌者[N];文艺报;2006年

10 刘德安;秋天是深沉的[N];海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恒;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飞滨;汉—唐游侠诗发展史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老虎;陈三立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6 白盛友;吕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赵晓涛;游于艺途[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小玲;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爱霞;论温庭筠的人生悲剧与诗歌美学风貌[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晨;苏曼殊与英国浪漫主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叶治;杜甫诗歌叙事视角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林;王绩思想及其诗歌简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武国权;赵次公《杜诗先后解》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韩美霞;王昌龄及其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玲;龚鼎孳诗词论稿[D];河南大学;2007年

9 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晓云;林大钦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6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16167.html

上一篇:监审工作开创新风  
下一篇:我的书法人生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c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