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反“俗”思潮探析
本文关键词:宋代书法反“俗”思潮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批评史 王水照 汉魏六朝 审美传统 缘情 文人士大夫 论书 反俗 尚雅 隋唐五代
【摘要】:正自古凡"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1]经历了汉魏六朝的艺术化自觉和隋唐五代古典与浪漫的双重洗礼,崇势和造形、喻物与缘情都已成为书法批评史上的审美传统。书法发展到崇文政策统治下的宋朝,开千古未有之新变,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自觉时代;忌"俗"尚雅变为书法审美新风尚。宋人认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2]如王水照先生所言: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批评史;王水照;汉魏六朝;审美传统;缘情;文人士大夫;论书;反俗;尚雅;隋唐五代;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自古凡『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1]经历了汉魏六朝的艺术化自觉和隋唐五代古典与浪漫的双重洗礼,崇势和造形、喻物与缘情都已成为书法批评史上的审美传统。书法发展到崇文政策统治下的宋朝,开千古未有之新变,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自觉时代;忌『俗』尚雅变为书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杜方;;更替与反复——小议几次复古史风流变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韩丹丹;;浅论宋代元宵词的时代表现性——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元宵词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周固林;;浅谈大众文化对文学经典接受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曹源;杨许波;;苏舜钦七绝诗散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郭凌云;;北宋雅俗交融背景下笔记特征论略[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任竞泽;;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7 李真真;;宋人“党”观念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徐烨;;宋代亭台堂阁记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9 何东;贾加林;;浅析梦窗时令词中的怀人特色[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丁楹;;少年游事老方觉——南宋遗民词人的怀想之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9 马邦乐;北宋书画鉴藏风尚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冬,部铁军;批评史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2 胡有清;;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近著综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2期
3 吴中胜;;经典名家名著个案批评史的建构——以杜甫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木子;;中国艺术批评学的新探索——评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库列肖夫 ,允集;《俄国批评史》绪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1期
6 江立中;;一部筚路蓝缕的开创之作——读黄中模《现代楚辞批评史》[J];云梦学刊;1991年02期
7 张侃;试谈萧绮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8 臧静;实中见新的批评史力著[J];文学遗产;1997年01期
9 蓝田玉,陈剑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下)[J];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02期
10 黄念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在台出版[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3 古远清;;关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霖;独树一帜的批评史研究[N];文汇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丁杨;杨自伍:靡不有始,鲜克有终[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张兴龙;追寻艺术批评史知识谱系之美的历程[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安葵(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N];贵阳日报;2006年
5 杨琳 徐谦;当代视野中的西方批评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傅小平;杨自伍:坚守超然,自得其乐[N];文学报;2010年
7 张抗抗;小说的终极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余凤高;一本大书的写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蒋寅;在回溯中建构中国比较文学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圆;批评史的多重启示——试论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5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2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