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晚唐僧人草书研究
【摘要】:中晚唐书坛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书家群体——草书僧。众多僧人参与草书创作,并凭借草书技艺,广泛与公卿贵族、文人士大夫交游,受到众多文人士大夫的礼赞,获得很高的名声和地位,在当时大都有显赫一时的影响。同时有一些草书僧走进朝廷,以草书侍奉君主,受到皇帝的恩宠。成为书法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书法现象。因为草书僧在正史中多乏记载,存世作品也非常之少,后人对其作品颇有非议,故这一特殊现象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进行梳理研究,并将之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试图揭示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唐代书法,更深刻地探索唐代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当代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亦有启迪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 一、对中晚唐的草书僧群体作一梳理,并分析他们的书法风格及源流、书写环境、表现方式等,从而得出结论:在风格上主要受张旭、怀素的影响;书法表演和题壁书法是其书法创作经常采用的形式,书僧们通过草书表演和题壁书法,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提高名声,扩大影响。 二、从草书僧与皇帝、与藩镇割据者、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多方交往,具体分析草书僧的世俗交往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草书僧借草书与各阶层广泛交游而获得名利的强烈功利性,另一方面亦可看出社会各阶层对僧人草书的推崇,刺激了僧人草书的兴盛。 三、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禅宗的兴盛使得僧人用草书作为参禅悟道的手段;僧人的功利性使得其用草书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朝廷及文人的推崇刺激了僧人草书的兴盛;僧人草书符合了社会上尚异好奇的审美风尚;僧人草书为当时的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四、僧人草书的缺陷使得其影响非常短暂;宋人对僧人草书的评价不高,以批评居多;而宋人的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基本都沿用宋人的态度。
【关键词】:中晚唐 僧人 草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29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前言6-8
- 第一章 中晚唐僧人与草书8-24
- 第一节 僧人对书法的涉猎8-9
- 第二节 中晚唐的“草书僧”群体9-15
- 第三节 草书僧的风格源流及创作方式15-24
- 一、草书僧的书法风格及源流15-18
- 二、草书僧书法的表演性18-21
- 三、草书僧的题壁书法21-24
- 第二章 草书僧的世俗交往24-45
- 第一节 社会各阶层对佛教、僧人的态度24-25
- 第二节 朝廷对草书僧的推崇与宠爱25-27
- 第三节 草书僧与藩镇割据者的交往27-29
- 第四节 文人士大夫与草书僧的交往29-45
- 一、草书僧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情况29-35
- 二、推崇草书僧的文人身份认定35-36
- 三、唱和诗与赠序36-39
- 四、关于韩愈《送高闲上人序》39-45
- 第三章 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的原因45-58
- 第一节 禅宗与草书45-47
- 第二节 草书僧的功利性47-53
- 一、僧俗交往与草书僧的功利性47-50
- 二、入内供奉与获赐紫衣50-53
- 第三节 尚异好奇的社会审美风尚53-56
- 第四节 书法审美观念的转变56-58
- 第四章 后世对中晚唐草书僧的评论58-61
- 第一节 僧人草书现象影响的短暂58-59
- 第二节 僧人草书的缺陷59
- 第三节 后世书论家的批评59-61
- 结语61-62
- 主要参考文献62-65
- 附图65-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q;论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的文献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冯小禄;作为整体的“不平则鸣说”对中唐文学与风格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刘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宫词重心在中唐的偏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2期
4 田道英;齐己行年考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真伦;;韩愈古文义理笺疏示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进;唐代传奇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6 高明峰;北宋经学与文学[D];扬州大学;2005年
7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曙霞;柳宗元与永贞革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智慧;李翱年谱稿[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华伟;《述书赋》校补[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衍军;唐代节俗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李会富;《伊洛渊源录》中的道统观研[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刘鹏;中晚唐清雅诗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汪孔丰;云间诗派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宋瑞芳;吴越多才士 风流入中原[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周丹丹;唐代宫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菊;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以象譬喻”的批评方法[D];扬州大学;2006年
10 李宗鲁;孟郊诗歌与洛阳[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31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3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