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从隶变与楷变看书法的时代性

发布时间:2017-10-17 03:09

  本文关键词:从隶变与楷变看书法的时代性


  更多相关文章: 隶书 楷书 书法艺术


【摘要】:作为兼具实用和审美两重性质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就与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自两周以降直至秦汉各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完成的。西周时,汉字的书法以庄重典雅的风格示人,至西周晚期起,书法开始出现隶变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局面赋予了书法艺术地域个性特征,而各国间交往的需要更是强调了其中的共性关联。秦统一后,尽管小篆成为了标准字体,但隶书最终于两汉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而到南北朝时期,继隶变之后的楷变又将书法艺术的发展带入了另一个高潮。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隶书 楷书 书法艺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发展史”(项目号:14BA011)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艺术品传播与艺术创造活力研究”(项目号:14DH49) 江苏省文艺产业研究基地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书法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两重性质。书法的美通过墨色变幻的线条体现,是黑与白组合的艺术。两种具有强烈反差的色彩在相互对立、相互协调中互相融汇和贯通,形成了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形式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本身是字符的集合体,它所包含的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印华;;从隶变过程看书体演变规律[J];书法赏评;2008年06期

2 陶小军;;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性特征[J];艺术百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高彦;论中国画与书法学习之同源与互助[J];文史博览;2005年14期

2 朱娟;;中国书法史上的伟大变革——魏晋南北朝书法的演变[J];大众文艺;2014年11期

3 吴晓懿;;战国简牍书法笔法探研[J];书画世界;2014年03期

4 佘巍;;触摸可能——浅析托尼·克拉格作品[J];大众文艺;2014年22期

5 李敬平;;古代汉字行款成因探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潘耀;;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以济宁汉碑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年15期

7 周珩帮;;楼兰出土《张济逞文书》的文本范围及其他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6期

8 冯文华;曾熙晚年书风及其成因[J];齐鲁艺苑;2005年03期

9 石薇;;八大山人与魏晋风度[J];书法赏评;2011年05期

10 王梦菡;岳红记;;论刻工对《姚伯多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磊;杨守敬对日本近代书风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2 陶小军;民国前期中国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赫;李瑞清艺术生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朴玉心;与手有关部首的形义特点及字形演变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孟宝跃;唐楷结体整饬化的成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宋立刚;书法金石拓片论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冉;民国雕塑考略[D];广西艺术学院;2013年

6 周治锐;王羲之书法艺术单字空间造型的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7 刘舒宁;试论书写性在当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8 张明洲;线在南北朝至隋唐佛教石窟造像中的艺术表现[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年

9 袁晓明;唐朝志盖篆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10 魏小利;萧子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加深;书写材料和工具与隶变的关系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4年03期

2 赵立伟;从隶变看俗字的产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任晓明;;从西汉刻石看隶变[J];书法世界;2004年04期

4 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宇枫;周景环;;秦至汉初的简帛文字与隶变[J];群文天地;2011年21期

6 刘莉;;试评《隶变问题新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3期

7 向光忠;;"隶变"问题讨论(上)——隶变管蠡[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8 丛文俊;;"隶变"问题讨论(上)——从书体问题说到隶变的早期特征[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9 姜宝昌;;"隶变"问题讨论(下)——隶变规律之我见[J];历史教学;1992年09期

10 许放;;浅谈我对隶变的认识[J];青年文学家;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剑平;;汉字楷体的形成及其发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五云;;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煜;碑派隶书是汉字隶变之伤[N];美术报;2013年

2 周树心;汉字刍议[N];贵州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凤山;隶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休兵;浅析“隶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田芳;隶变新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乐;马王堆简帛文字的隶变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漆光其;隶变楷变因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5 徐志学;汉字隶变和简化对形声字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艳;隶书的产生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皖东;《干禄字书》所收俗字与敦煌俗字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46438.html

上一篇:幸福的空间  
下一篇:钱瘦铁作品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