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

发布时间:2017-10-17 19:02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书法批评 康有为 《广艺舟双揖》


【摘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晚清的书学背景下,康有为在文中自始至终所体现出的变法思想以及提倡的“抑帖扬碑、卑唐尊魏”的书学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书学意义,因此,该书被誉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之作。进入民国后,《广艺舟双楫》依然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有一大批书学文章对之进行了批评。沙孟海、刘咸忻、朱大可、丁文隽、陈康、祝嘉等均在他们的书学著作中就《广艺舟双楫》中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多建立在肯定《广艺舟双楫》的书学地位及贡献的基础之上,集中而全面,批评立场鲜明,也具有较强的批评力度,,同时体现出批评方法上的现代性以及时间上的延续性。通观民国时期对《广艺舟双楫》的诸多批评,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如何认识民国时期对《广艺舟双楫》的诸多批评,本文认为关键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康文中书法理论与政治理论的相关性,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广艺舟双楫》中主观偏激现象的根源,也即把握了批评对象实质;二是要联系民国时期书法研究的特点,因为民国书坛碑帖结合、不避唐贤的现状以及民国书论偏于史述与考据的特征与晚清大不相同,它对批评主体与批评语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外还要结合康有为书学主张与书法实践的矛盾。这不仅是民国时期《广艺舟双楫》批评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促使批评力度的大大加强。毫无疑问,正确看待民国时期的《广艺舟双楫》批评有着重要的书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国书法批评 康有为 《广艺舟双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292.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前言6-9
  • 一 康有为及其《广艺舟双楫》9-13
  • (一) 《广艺舟双楫》的书学思想9-12
  • 1 贯穿全书的书法变革思想9-10
  • 2 “抑帖、尊碑、卑唐、尊魏”的书学立场10-12
  • (二) 《广艺舟双楫》的书学意义12-13
  • 二 民国时期有关《广艺舟双楫》批评的主要论著13-34
  • (一)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1928)14-18
  • (二) 刘咸忻《弄翰余沈》(1930)18-21
  • 1 驳康有为的书学主张18-20
  • 2 驳康有为的批评风格20-21
  • (三) 朱大可《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1930)21-26
  • 1 关于魏碑能传蔡、卫22
  • 2 关于魏碑能备众美22-23
  • 3 关于魏碑能开唐法23-24
  • 4 关于魏碑易得原揭24
  • 5 关于康氏卑唐24-26
  • 6 关于康氏书学主张与书法实践的矛盾26
  • (四) 丁文隽《书法精论》(1939)26-28
  • (五) 陈康《书学概论》(1943年)28-31
  • (六) 祝嘉《书学史》(1948年左右)31-33
  • (七) 其他批评著述33-34
  • 三 民国时期《广艺舟双楫》批评的特点及现实意义34-37
  • (一) 民国时期《广艺舟双楫》批评的特点34-36
  • (二) 民国时期《广艺舟双楫》批评的现实意义36-37
  • 四 如何看待民国时期对《广艺舟双楫》的批评37-52
  • (一) 《广艺舟双楫》中书学理论与政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38-44
  • (二) 民国时期的书法特点研究44-50
  • (三) 康有为的书学主张与其书法实践的关系研究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上寄余生 康有为隐居上海的日子[J];长三角;2010年09期

2 顾承卫;;如此圣人——“南海圣人”康有为鲜为人知的一面[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3 杨文明;;康有为家的“雷雨”故事[J];幸福(悦读);2011年08期

4 刘亦苏;;康有为的环球流亡传奇[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5 ;康有为反对焚烧鸦片烟[J];文史博览;2011年08期

6 史鸿轩;;康有为,出国旅行一夜暴富[J];文史博览;2011年09期

7 戚小亮;;斯文在天地 孤愤寄山林——康有为《赠宋伯鲁五言联》考释[J];美术观察;2011年09期

8 蔡显良;;“康体”书法及其成因[J];中国书画;2011年07期

9 刘楠;崔宇;胡东东;;试述康有为提出孔教说的动因[J];大家;2011年14期

10 刘半农;;老实说了吧[J];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燕春;让人过目难忘的康有为书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加佳;康有为流亡[N];北京日报;2010年

3 盖文;康有为生财也有道[N];长春日报;2005年

4 珞 珈;康有为:欲救危难中人[N];中华新闻报;2003年

5 丁国强;康有为的孤独与坚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陈明远 (北京);康有为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7 叶世昌;康有为念股经[N];证券时报;2000年

8 总策划 杨兴锋 李钟声 撰文 特约专家 张磊 本报记者 丁冠景 实习生 黎恩 通讯员 任智斌;康有为:变法薪火传后人[N];南方日报;2004年

9 晓李;青岛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赖睿;励志维新 无力回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2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培军;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6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树生;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0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50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