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翁衰年别有才
本文关键词:缶翁衰年别有才
【摘要】:吴昌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驰名于海内外。他在诗书画印四方面,均有着极高的造诣,并能够吸取古今,融汇众长,破旧立新,独开一面,为我国的近代艺术史开启一代新风。其中,他的篆刻,意境高古,质朴浑厚,凭借其极高的人品素质被众人推选为我国首个印学团体——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他的作品深受当时和后人的喜爱赞赏,同时,其艺术思想还影响到海外,尤其是日本、朝鲜等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 本文主要从他的生平游历、在书法篆刻方面的“别有才”①以及书法与篆刻的关系三个章节来系统描述吴昌硕的艺术人生。希望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关于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基本经验,提高自身的书法、篆刻能力。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吴昌硕的艺术概况和交游,后又选取了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来加以概括,如名号众多、甲午从军、西泠印社等。 吴昌硕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所以,第二章作为本篇论文的重点内容,主要从其篆刻入手,具体描写了他的篆刻历程,然后从篆刻作品中的章法、字法、刀法三个大的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印例来阐述其篆刻作品优于他人的精彩之处。首先,篆刻及其章法一节中又分为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全印团结,浑然一体、矛盾对立,和谐统一、韵律生动,其味醇厚四个方面,来说明其作品的章法特点,以及他所追求的章法格局。然后第二节从多种书体的相互统一,结体的重新组合以及笔力雄健,墨味醇厚三方面来说明吴昌硕的字法特点。在篆刻及其刀法一节中,,主要介绍了缶翁的几种用刀方式,即冲切结合、钝刀硬入以及残损的刀法。章法、字法和刀法作为篆刻艺术的三个主要的构成因素,其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本章最后,浅谈了一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供篆刻爱好者参考学习。 末章简单的描述了他的学书历程,以及对《石鼓文》的偏爱。接着从篆刻得力于书法的角度来解释其篆刻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最后则就是说明其书印融合的思想对当代、现代以及海外艺术家的影响和启示。最后一章是本文的难点,同时也是做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参考、分析综合、历史比较、个案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昌硕 别有才 书法 篆刻 书印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序言7-8
- 第一章 吴昌硕生平游历8-13
- 第一节 历史背景8
- 第二节 艺术概况与交游8-13
- 一、早年艰辛,四处流浪8-9
- 二、外出谋生,求学拜师9-11
- 三、晚年艺成,独领风骚11-13
- 第二章 吴昌硕的“别有才”13-34
- 第一节 吴昌硕篆刻历程13-14
- 第二节 篆刻及其章法14-23
- 一、方寸之地,气象万千15
- 二、全印团结,浑然一体15-19
- 三、矛盾对立 和谐统一19-21
- 四、韵律生动,其味醇厚21-23
- 第三节 篆刻与字法23-28
- 一、多种书体的相互统一24-25
- 二、结体的重新组合25-27
- 三、笔力雄健,墨味醇厚27-28
- 第四节 篆刻及其刀法28-34
- 一、冲切结合,气势恢宏29-30
- 二、残损的刀法与笔意30-32
- 三、用笔、用刀与章法32-34
- 第三章 篆刻、书法的相铺相成34-39
- 第一节 学书历程34-35
- 第二节 篆刻得力于书法35-37
- 一、小篆的运用35-36
- 二、大篆对作品的影响36-37
- 三、楷隶行草对篆刻的滋养37
- 第三节 吴昌硕书印融合艺术风格的海内外影响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42-43
- 致谢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星;;吴门班头 一代宗师——南京博物院藏沈周绘画刍议(上)[J];书画世界;2010年03期
2 郑志刚;;《鲁潜墓志》略说[J];书画世界;2010年05期
3 秦琴;王伟;;论李煜的书法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4 柴希;;从秦汉简牍中看书体笔法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5 王宁;;浅谈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对文人画兴起的影响[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肖作鸿;;练习钢笔字九小时速成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7 蒋将;;徐渭的画学创新及其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永新;;与人交,与物融——漫谈吴昌硕的交游与性情[J];东方艺术;2010年16期
9 李兴涛;;浅议汉代书法教育的基本特征[J];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10 高祥;;从文字发展演变的角度浅析《石门颂》艺术风格的形成[J];大众文艺;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吕红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体观的生成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黄剑;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7年
4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画派与民间赞助[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谢青;潘天寿花鸟画艺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彭小冲;中国花鸟画传统的临摹与教学[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10 廖媛雨;身份、易代与陈洪绶艺术关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061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6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