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汉中石门石刻书法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8:27

  本文关键词:汉中石门石刻书法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汉中石门 摩崖 石刻风格 时代性 地域性


【摘要】:汉中石门石刻是我国著名的书法摩崖石刻群。具有跨越时间长,刊刻地点集中,碑刻风格统一,地域特点明显等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谓“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从最早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到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从书法文化发展角度,反映了当地历史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和书法文化发生、发展脉络。遗憾的是,现在的石门及石刻已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被淹没在水下60米的深处。这给以石门摩崖石刻为依据的各方面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以被抢救并安放在汉中博物馆的“石门十三品”书法摩崖石刻为依据,从石门栈道的开凿、栈道以及石刻文字的产生和意义、“十三品”规格特点与保护、汉中石刻风格、早期著名摩崖刻石与同时期碑刻风格比较等方面,对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的各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褒斜道及石门摩崖石刻的历史沿革。首先,通过介绍摩崖书法的独立特点、文化艺术价值,使人们了解摩崖石刻书法具有环境的天然性、保存时间长、方式方法系统等特点。其次,介绍褒斜道及石门几次修筑、题写文字的历史原因。明确了栈道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紧密联系。最后,介绍“石门十三品”的具体规格位置,将石门及周围的摩崖石刻被水淹没的历史原因和抢救过程做了详细介绍。尽量描绘出石门以前的规模。与此同时,提出在经济情况允许情况下建立水下博物馆的可能性建议。通过这部分的介绍和研究,重新构建石门及摩崖在古代实际生活中的历史意义。从而对消失的石门及其四周重要石刻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第二部分在了解了褒斜道及石门的客观形象意义之后,注重彰显早期著名摩崖石刻作品的人文精神意义。比如首先突出了汉武帝“非常之功”的战略思想,与其后对褒斜道开凿的战略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石门书刻的历史产生原因和意义与汉武帝“彰显国威”、“独尊儒术”的思想有紧密联系。其次,汉代中后期歌功颂德与当地摩崖石刻发展的关联性十分密切。通过分析《石门颂》形制、言辞特点、书刻手法等现象,说明当时摩崖文字的形制与内容思想,与东汉末年树碑之风大行的特点相吻合。再者,将汉代“良吏”现象介入参考,说明东汉末年石刻文字在民间范围应用的广泛性,文字风格、内容的民俗化。将早期石门摩崖石刻的形成与当时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因素横向联系,形成对著名石刻的立体性新认识。第三部分主要从艺术角度分析石门石刻书写、刊刻、艺术表现等审美特色和明确的地域风格。首先,分析代表性刻石的形制和独特的石门刊刻环境。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之上,分析具体刻石刊刻方法的表现力问题,并进一步得出了当地刻工的技艺存在传承特性和刊刻技法的独特性结论。最后,将石门代表刻石文字的风格进行横纵向对比。从纵向上看,石门石刻风格固定,从东汉初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刊刻环境条件和刻法的一致,加上书法风格的地域性,导致了摩崖书法风格的鲜明脉络特征。这些特点绵延几百年不断,是今天窥探当地隶书到楷书发展过渡情况难得参考资料;从横向比较来看,将石门摩崖中几个早期著名石刻与各自同时期汉碑、摩崖等石刻资料比较,凸显了石门摩崖石刻书法大气、纵横、不着修饰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汉中石门 摩崖 石刻风格 时代性 地域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 缘起9-10
  • (二)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10
  • (三) 研究现状10-11
  • 一、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群概貌11-22
  • (一) 有关摩崖及其意义11-12
  • (二) 褒斜栈道及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12-18
  • (三) 石门摩崖的抢救与保护18-22
  • 二、时代的需要与刻石的繁盛22-34
  • (一) 武帝大一统思想的波及22-23
  • (二) 汉代彰显功绩的需要23-24
  • (三) 儒教兴盛对石刻文字活动的影响24-32
  • (四) 良吏与循吏的出现32-34
  • 三、再探石门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34-51
  • (一) 石门石刻反映出的书刻现象34-36
  • (二) 刊刻技术如何上升到“艺”36-40
  • (三) 代表石刻的横向、纵向比较40-51
  • 结束语51-52
  • 注释52-53
  • 参考文献53-5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芳;;世界最大的汉字石刻[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7期

2 金适;;北京地区首现契丹文字石刻[J];东北史地;2011年05期

3 秦中瑜;;替天行道[J];民间文学(故事);2011年08期

4 王力春;;石刻书人“汉必蔡邕、魏必钟繇”现象评议[J];兰台世界;2011年19期

5 大木;;坐在大山里的古村落[J];山东文学;2011年06期

6 赵兰;;泸县宋墓飞天石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生之美[J];华章;2011年20期

7 顾工;;米迹争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题字翻刻与流传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8 刘南强;李静蓉;;刺桐基督教与摩尼教遗迹概述[J];海交史研究;2010年02期

9 李文乾;;康家石门子[J];回族文学;2011年05期

10 窝窝;;暴走的快意[J];黄金时代;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万龙;覃小平;;打造石门烟叶市场竞争力的务实思考[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振生;;石门揭露煤层掘进距离的推断方法及其应用[A];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7年

3 曾荣昌;靳强;赖文超;王俊;陈君;;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腐蚀和防护调查[A];第三届中国重庆涂料涂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尤振尧;;睢宁双沟东汉画象石刻《农耕图》的剖析[A];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三册)[C];1980年

5 王苹苹;;石刻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探讨[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6 孙国钧;夏禾;;京通线三道石门桥预应力混凝土梁加固方案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7 薛仲良;;从晴山堂石刻到徐霞客游记石刻[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徐方军;;大倾角煤层石门与采煤工作面上顺槽搭接巷道布置优化[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吴钧;;河东水利石刻刍议[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陈龙生;吴克勤;毛建华;;乐平矿务局北部矿区石门揭煤所采取的防突措施及体会[A];赣闽皖苏湘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撰稿 王蓬;保护石门 一段不该湮没的历史[N];陕西日报;2010年

2 刘新红 屈艳萍;在曲阜青山碧水间体验文化韵味[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桂寿;中国五大巨字石刻[N];中药报;2000年

4 记者 周勇军邋通讯员 贺新初 李飞;石门倾力打造“宜居城乡”[N];湖南日报;2008年

5 记者 徐德清 通讯员 贺新初;石门“橘乡之旅”乐八方宾客[N];常德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孙琪;尴尬的雾山石刻[N];四川日报;2009年

7 许定华 高胜良;威宁自治县石门乡规划通过评审[N];毕节日报;2009年

8 马善忠 喻林斌;小金三关桥发现红军石刻标语[N];阿坝日报;2009年

9 实习生 朱t暋〖钦,

本文编号:109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9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