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书法“肥瘦”取向的审美内涵及其演变
本文关键词:唐宋时期书法“肥瘦”取向的审美内涵及其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内涵 书风 人物品藻 书理 魏晋玄学 文津阁 论书 米芾 宣和书谱 书学
【摘要】:正受魏晋玄学"人物品藻"风尚的熏染,"肥瘦"一词被应用于书法领域,成为书法品评的重要准则,不同时代诠释着不同的审美内涵。至唐宋时期,世人对书之"肥瘦"在理论上纷纷予以阐释,而实际的书风却与书理呈现为若离若合的发展态势。从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源来看,书法"肥瘦"交替虽为自然之理,但现象交替的背后却又隐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唐宋各时段书法的"肥瘦"风尚是如何联系、发展与嬗变的?背后又隐含着哪些社会因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审美内涵;书风;人物品藻;书理;魏晋玄学;文津阁;论书;米芾;宣和书谱;书学;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受魏晋玄学“人物品藻”风尚的熏染,“肥瘦”一词被应用于书法领域,成为书法品评的重要准则,不同时代诠释着不同的审美内涵。至唐宋时期,世人对书之“肥瘦”在理论上纷纷予以阐释,而实际的书风却与书理呈现为若离若合的发展态势。从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源来看,书法“肥瘦”交替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冯保荣;;论“洛书”智慧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2 王f3;李娟;;中国传统书法的生命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高飞;;新安画派名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张耕;;文章泰斗 翰墨菁华——论姚鼐的书法艺术[J];书画世界;2009年01期
5 李海亭;姚宇亮;;米芾的草书和他的书法观[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6 张维红;;吴门代表书家对苏轼书法接受探讨[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7 朱天曙;;清初师碑风气中的周亮工书法[J];书画世界;2009年03期
8 陈佳;;卫t氐氖榉ù葱略诮癫菰械募壑笛芯縖J];书画世界;2009年04期
9 李中原;;关注余德泉——兼析当下书坛现象[J];书画世界;2009年05期
10 查律;;“写实”与“写意”分判之下的自我理由——论刘国松绘画理论中的错误与偏执[J];书画世界;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聪;;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陈志平;;朱长文散考三则[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5 刘墨;;论“性情”[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6 韩刚;;“复古”即“更新”——王时敏绘画考论[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7 陶大珉;;从过云楼到怡园:顾氏书画鉴藏及其艺文交往[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8 林宜蓉;;祟病之除魅指南——晚明医方典籍与医案实录之摭例略述[A];明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4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山人王稚登及其诗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业伟;清代官修书画典籍的文献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何小五;清代词人陶j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叶永翠;梁储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聂国强;从王世贞《_州山人四部稿》谈吴门隶书[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史春丹;何绍基论书诗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海燕;《诅楚文》补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洁;《唐百家诗选》与王安石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芬;"气"之含义及审美内涵[J];宿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本朝;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3 段志东;;纪江明小说的审美内涵[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4期
4 何峰;“癫狂”形象的心理特征与审美内涵初探[J];学术论坛;1995年02期
5 宋生贵;民族艺术审美内涵的地域性特质及变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艺术;2004年01期
6 石中华;;论美学中“丽”的嬗变及其审美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7 胡玉兰;;论李白女性诗的审美内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陈元玉;;民间女红文化的审美内涵与民俗特色——以江汉平原为例[J];人民论坛;2011年34期
9 郭外岑;;“有意味的形式”和我国“风骨”论的审美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段磊;;中国画的审美内涵[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巽林;儿童剧怎么了[N];人民日报;2007年
2 王莉芳;传统观赏植物的文化内涵[N];友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燕来;论“风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跃华;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辛丽敏;藏传佛教法器的形式特征与审美内涵[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1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11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