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刘熙载书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4:47

  本文关键词:刘熙载书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熙载 书法史 书法文献 书家 作品


【摘要】: 刘熙载是古代书学的重镇,其书学也是清代书学的高峰。以往学术界对刘熙载的书学有所关注,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但限于材料,研究的深度不够,也缺乏系统性。本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刘熙载及其书学,期待有所建树。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本文以丰富的文献考证出刘熙载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平、行迹以及与书家的交游。这些对于研究刘熙载的学术与艺术思想均有佐助。本文不惟关注《书概》,还将《游艺约言》、《文概》、《诗概》、《昨非集》,以及刘熙载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书论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刘熙载的书学。不惟研究书体论、书家论、技法论、审美范畴论等人们常关注的内容,还对刘熙载的书法实践、学术渊源进行探讨,旨在说明没有空头的理论家,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的道理。同时也说明刘熙载的书学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在于他对古代书学的合理继承。在南北书派论中,刘熙载认为北碑南帖各有所长,客观公允,不感情用事。在论审美时,提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命题,这是指北碑而言,石破天惊,体现出刘熙载书学的时代精神。在书品人品论中,刘熙载肯定狂狷,反对乡愿,借论书来育人,又体现了他的心学规约下的文艺观。
【关键词】:刘熙载 书法史 书法文献 书家 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292.1
【目录】:
  • 内容提要5-10
  • 绪论10-15
  • 1 刘熙载书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12
  • 2 本文研究的范围12-13
  • 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13-15
  • 第1章 刘熙载生平、行迹及交游考15-42
  • 1.1 刘熙载生平、行迹考述15-32
  • 1.1.1 刘熙载的家世及其少年时代15-17
  • 1.1.2 走科举之路,,跻身仕途17-19
  • 1.1.3 长安十载无葳蕤19-22
  • 1.1.4 漫游与设馆授徒22-26
  • 1.1.5 从国子监司业到督学广东26-29
  • 1.1.6 主讲上海龙门书院29-32
  • 1.2 刘熙载交游考32-42
  • 1.2.1 与书法家的交游32-36
  • 1.2.2 与其他各界人士的交游36-42
  • 第2章 刘熙载书学理论、书法实践及学术渊源42-74
  • 2.1 刘熙载书学概述42-54
  • 2.1.1 《书概》42-45
  • 2.1.2 《游艺约言》及其他45-51
  • 2.1.3 刘熙载“概体”书论的特征51-54
  • 2.2 刘熙载的书法实践54-61
  • 2.2.1 行、草书55-60
  • 2.2.2 隶书和篆书60-61
  • 2.3 刘熙载书学的学术渊源61-74
  • 2.3.1 书体论部分的学术渊源62-66
  • 2.3.2 书家论部分的学术渊源66-71
  • 2.3.3 技法论部分的学术渊源71-74
  • 第3章 刘熙载书学的书体论74-103
  • 3.1 “详而静”的篆书、隶书和楷书74-90
  • 3.1.1 篆书74-80
  • 3.1.2 隶与八分80-87
  • 3.1.3 楷书87-90
  • 3.2 “简而动”的行书和草书90-103
  • 3.2.1 行书91-93
  • 3.2.2 草书93-103
  • 第4章 刘熙载书学的南北书派论103-128
  • 4.1 清代的北碑南帖之争103-114
  • 4.1.1 北碑南帖之争的潜流103-106
  • 4.1.2 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碑学理论:南北书派理论的形成106-112
  • 4.1.3 尊碑抑帖与尊帖抑碑112-114
  • 4.2 刘熙载书学的南北书派论114-128
  • 4.2.1 刘熙载对南书的批评115-120
  • 4.2.2 刘熙载对北书的批评120-125
  • 4.2.3 南北书派并论125-128
  • 第5章 刘熙载书学的书家论128-166
  • 5.1 尊王与王书谱系128-150
  • 5.1.1 尊王128-134
  • 5.1.2 王书谱系134-150
  • 5.2 崇颜与颜书谱系150-166
  • 5.2.1 崇颜150-156
  • 5.2.2 颜书谱系156-166
  • 第6章 刘熙载书学的技法论166-190
  • 6.1 笔法论166-180
  • 6.1.1 点画论166-174
  • 6.1.2 笔法中几组对立统一的范畴174-180
  • 6.2 结体与章法论180-190
  • 6.2.1 结体论180-187
  • 6.2.2 章法论187-190
  • 第7章 刘熙载书学的阐释方式190-226
  • 7.1 刘熙载书学的文化阐释190-201
  • 7.1.1 以《周易》为主的儒家思想190-194
  • 7.1.2 佛教194-197
  • 7.1.3 道家197-201
  • 7.2 刘熙载书学的审美阐释201-216
  • 7.2.1 审美范畴论202-207
  • 7.2.2 审美崇尚207-211
  • 7.2.3 其他211-216
  • 7.3 刘熙载书学的伦理阐释216-226
  • 7.3.1 书如其人216-220
  • 7.3.2 狂狷、乡愿论220-224
  • 7.3.3 刘熙载书学伦理阐释探因224-226
  • 结语226-227
  • 参考文献227-234
  • 附录234-24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242-243
  • 论文摘要243-246
  • Abstract246-24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全有;王申;;近二十年来清代书法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解艳;;从《艺概 文概》论刘熙载儒学视角的不唯一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3 朱文晶;;从傅山、刘熙载书论管窥现代书法创作中的丑书现象[J];艺术百家;2012年S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华静;书如其人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8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118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