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碑接受史论略
发布时间:2017-10-30 17:40
本文关键词:清代北碑接受史论略
【摘要】:目前关于清代“碑学”1的综合研究,多从时代因素和经典碑学理论入手,结合经典碑派书家的个案,论述较为宏观。本文试图通过大量清人对北碑2的评价和取法实践,从接受学的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方法入手,分期考察清人对北碑的态度、认识、实践规模和创作取向,初步整理“碑学”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脉络。 第一章主要论述在清初的“尚妍”书风和雅正的文字视角下,清初文人认为北碑风格丑恶、刻露,加上别字、篆隶杂糅现象的影响,对北碑总体上比较冷淡。但同时,清初文人对北碑字体、书体、风格的正面认识也开始产生,一些北碑被认为具有“古意”,一些北碑因“生动”、“耸拔”并契合了帖学的审美观而受到取法。 第二章从文字学入手,,讲述乾嘉学者对北碑中别字、篆隶杂糅现象的态度转变,而赵体、唐碑并行的书坛风气,使更多的北碑能够契合此时的审美观。此外,邓石如、刘墉的北碑实践,阮元的两《论》也为碑学的新局面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从对北碑的褒贬两种态度入手,描述了唐碑盛行之下北碑的缓慢发展,然后分析两批人对北碑的阐释和创作取向:以包世臣为首的写行书者认为北碑“跌宕”,并在取法实践上追求“骨势”;写唐楷者则欣赏并追求其“遒厚”。另外,兼涉篆隶书者如何绍基、陈介祺还从中发现了篆隶书体的笔法。 第四章从对北碑字体的阐释入手,反映了崇碑贬帖和碑帖合流的两种态度;其次描述了取法北碑书人的规模扩展。在关注的北碑上,最初是龙门诸品受到推崇,随后新奇造像也备受取法,《郑文公碑》则渐渐受到重视,在光绪中期后和《张猛龙碑》同样广受瞩目。通过分析以上碑刻,可以看出同光文人对北碑风格的重视从古拙、方重向新奇、流动转变。在取法实践上,同光书人深入吸收北碑之用笔、结体,使作品面貌更加多样。 本文的研究发现:1.以往碑学研究未受重视的清初、乾嘉时期,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接受情况,它们对后来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2.阮元之前对北碑已经有一个认识基础,阮元之后北碑也没有迅速发展,不能片面强调阮元之影响。3.在包世臣及弟子取法北碑的同时,也有其他人对北碑的评价和取法。4.对前人所认为的“咸同时期”为北碑期的说明,认为应该具体分析,理由如下:一、同治初年,学者才开始从书体上普遍认同北碑的地位;二、多数碑学名家在此时才开始取法北碑;三、同光之交,众多官员才参与取法北碑。故笔者认为同治之后碑学才较为强盛。5.清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北碑均不同,审美观念也不断变化。
【关键词】:北碑 接受 态度 规模 阐释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1
- 一、“北碑”进入文人视野的情况概述10-14
-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接受学研究的必要性14-18
- 三、本文的研究意图与研究方法18-19
- 四、四个名词的界定19-21
- 第一章 清初文人对北碑的接受21-34
- 第一节 帖学风气下对北碑的冷漠21-24
- 第二节 文字视角下对北碑的排斥24-25
- 第三节 清初文人对北碑的阐释25-31
- 一、北碑书体25-27
- 二、北碑风格的正面评价27-31
- 第四节 清初文人对北碑的猎奇31-34
- 第二章 乾嘉文人对北碑的接受34-46
- 第一节 文字学对文人之北碑兴趣的影响34-36
- 第二节 乾嘉文人对北碑的阐释36-40
- 一、北碑风格36-38
- 二、北碑书体38-40
- 第三节 邓石如、刘墉对南北碑书法的汲取及其意义40-43
- 一、邓石如40-42
- 二、刘墉42-43
- 第四节 阮元对北碑的提倡及影响43-46
- 第三章 道咸文人对北碑的接受46-66
- 第一节 道咸文人对北碑的态度46-49
- 一、褒碑者与贬碑者46-48
- 二、北碑与唐碑的争锋48-49
- 第二节 取法北碑书家群体的形成49-53
- 一、包门弟子书家群49-51
- 二、其它取法北碑的书家51-53
- 第三节 道咸文人对北碑的阐释53-58
- 一、包世臣53-56
- 二、其他文人56-58
- 第四节 从道咸文人取法北碑实践看其创作取向58-66
- 一、以北碑入行书者58-62
- 二、以北碑入楷书者62-66
- 第四章 同光文人对北碑的接受66-98
- 第一节 对北碑书体的认识及取法碑帖的不同态度66-73
- 一、北碑与刻帖之比较66-69
- 二、北碑与唐楷之比较69-71
- 三、取法北碑、刻帖、唐碑的不同态度71-73
- 第二节 取法北碑书人的规模73-78
- 第三节 同光文人对北碑的阐释78-90
- 一、对代表碑刻的阐释78-87
- 二、康有为对北碑的阐释87-90
- 第四节 从同光时期取法北碑的代表书家看其创作取向90-98
- 一、同光前期代表书家91-94
- 二、同光后期代表书家94-98
- 余论98-99
- 参考文献99-104
- 后记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勋君;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吴皖堂;;从思想史角度看清代碑学的几个现象[J];中国钢笔书法;2009年08期
3 樊逸,作舟,武铭;涵融魏晋 戛戛独造——试论张裕钊的书法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莫仲予;李文田与泰华楼[J];岭南文史;1996年01期
5 薛龙春;;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书学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1期
6 ;书法背后的统治艺术——康熙书法的政治涵义诠释[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年04期
8 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年05期
9 何平立;略论晚清碑学人文精神与社会变革思潮[J];学术月刊;2000年10期
10 张繁文;;杨守敬碑帖并举之书学思想研究[J];艺术探索;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118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118672.html